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在皇城想起莫高窟(張煌)

​​ 在皇城想起莫高窟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在皇城想起莫高窟》中國當代作家張煌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在皇城想起莫高窟

把紫禁城和莫高窟放在一塊兒說,也許僅僅是我個人一時之間的一廂情願,如果一個地道的老北京人聞聽此言,說不定會對我這個來自敦煌的懵懂書生面露不屑呢——這哪兒跟哪兒啊,離得萬兒八千里始且不說,這紫禁城可是明清兩代的皇城,是天下的中心!敦煌?莫高窟?呵呵,這不好跟紫禁城比吧!然而,在太和殿前空曠的場院裡移步尋望時,我的確想到了莫高窟,特別是藏經洞。

紫禁城和藏經洞的確是有聯繫的。把這兩者聯繫到一起的,表面上看來,只是一個時間上的巧合點。那就先從這個時間的巧合點說起吧。公元1900年6月11日至8月14日,八國聯軍發動侵華戰爭並占領了北京,期間雖然有愛國官兵和義和團群眾抵抗侵略的大沽口和廊坊大捷,然而,偏狹善變的慈禧太后和她把持的腐朽王朝,最終在侵略者大兵壓境的情勢下又立刻翻臉與侵略者共同鎮壓了義和團。即便如此,還是無法阻滯八國聯軍向北京進攻的步伐,堂堂中華的首都,在被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四十年後,又一次被東西方列強占領。慈禧太后只好裹挾着光緒帝倉皇逃出北京,一路向西狂奔,直到西安才驚魂未定地停歇下來。——這樣的劫難,後來居然還有一次!那是盧溝橋事變後,日本侵略者又一次闖進了這裡,這一次,他們甚至用刺刀颳走了金鑾殿門楣上鎏金的彩漆。這是後話

就在八國聯軍向北京進攻的同時,這一年的6月22日,在音訊遠隔的大西北深處,敦煌莫高窟的道士王圓篆,清理洞窟里的積沙時,無意間發現了藏經洞。歷史又一次應驗了我們祖先的一句讖語:禍不單行!只不過當時的國人們知道的只是前者,知道京師的陷落是又一次莫大的國恥和災難。那群合成一夥的侵略者傲慢又從容地光顧了大清王朝的皇宮,還有為慶祝慈禧六十大壽在甲午戰爭的隆隆炮聲中新修的皇家園林頤和園,這其實也應算是皇城的一部分。這一次,這些強盜們也許有些失望,因為此時的大清王朝,已經奄奄一息,難以像康乾盛世時那樣營造出一個傲立於世界的「萬園之園」圓明園,頤和園裡也不再有昔日那麼多的珍寶和財富。但強盜行徑卻是驚人的相似,他們同樣在搶光砸爛之後在頤和園裡放了火,所幸的是沒有像圓明園那樣全部化為瓦礫。看着頤和園裡被八國聯軍焚燒後文廟和武廟,裸露的灰青色磚石基座上烈焰燃燒過的痕跡斑斑駁駁,依然清晰,我心頭的血陡然奔突起來,像是噴溢出了心房,不停地滴滴垂落和凝結。我也看到這高大的基座之上,事後重修的仍不失其壯觀的樓閣,我胸中的壓抑也沒有絲毫的紓解。而這種感覺,我已不是第一次有。在這之前,在幽暗的光線里,我每次站在莫高窟藏經洞那個窄小的門口,看着空蕩蕩的藏經洞發呆時,都是這種感覺。

其實,紫禁城和藏經洞這兩者在歷史上的聯繫遠比時間上的巧合要更深更多。沒落的滿清王朝丟了京城,割地賠款,從表面上看似乎只是軍事上的潰敗,其實是封建專制的政治制度腐朽至極的表現;而藏經洞在此時被發現,真可謂「生不逢時」。更可悲的是,從藏經洞的發現到第一個來莫高窟「淘寶」的斯坦因走進這個寶窟,中間都有七年的時間差。這七年裡,本來可以有多少機會把這批五萬卷之巨的寶貴文書留在自己的祖國,可是這種美好的企願在當時的中國最終沒有變成現實,從而釀成了中國文化一次空前的浩劫。斯坦因、伯希和、鄂登堡、橘瑞超、吉川小一郎和華爾納紛至沓來。斯坦因第一次離開敦煌的時候,是從容地帶着二十九大箱文物雇着車隊走的;伯希和則在藏經洞裡耐心地翻檢了二十多天,比他待在自己的書房裡都從容自如。最後,他也是帶着七千卷精品心滿意足地走的。到王國維等國內學者聞聽此事後向學部建議保存敦煌文物的時候,在後來解送敦煌文書的路途中,甚至在這些殘剩的八千卷文書千里迢迢運抵北京後,對它的摧殘和竊取都還在繼續着。

[1]

作者簡介

張煌,品詩文網簽約作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