圭亞那人
圭亞那人
南美圭亞那居民的總稱。有92萬人(1982),其中90%以上聚居在全國4%的土地上。通用英語﹐部分人使用印地語和烏爾都語。
圭亞那人(Guyanais)
16~19世紀初,圭亞那曾是西班牙、荷蘭、英、法等國爭奪之地,幾經易手。1814年淪為英國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民族獨立運動高漲,於1953年取得英聯邦「內部自治」地位,1966年獨立。自17世紀中期起,殖民者從西非販運黑奴到此從事甘蔗園和礦井勞動。1834年廢除奴隸制後,英國殖民者從印度、中國和馬德拉島(葡萄牙人居住地)等地招募大批契約勞工。目前居民中印度裔人占51%、黑人占31%、混血種人占10%、印第安人占4%、歐洲人占2.5%(其中葡萄牙人1.5%)﹐華人不足1%。大部分印度裔人是1844~1917年間從印度聯合省招募去的,一般住農村,種植甘蔗和水稻,多信印度教,少數信伊斯蘭教。黑人和黑白混血種人通常居住城市,多從事工礦、交通業和文職工作,信基督教新教,受歐洲文化影響較大。印第安人包括內陸森林的瓦勞人、阿拉瓦克人、加勒比人、瓦皮夏納人﹑阿雷庫納人和熱帶草原的馬庫西人,屬蒙古人種美洲支,多從事畜牧和伐木,使用瓦勞語、阿拉瓦克語和加勒比語,信萬物有靈(見原始宗教)。葡萄牙人和華人通常居住城鎮,主要經商。[1]
參考文獻
- ↑ 圭亞那總統宣布將接收中國疫苗 鼓勵所有人接種,環球網2021年2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