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地枇杷

中文学名:地枇杷

别称:地果、野地瓜,地瓜藤、
地石榴、地胆紫、地瓜榕,地瓜子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目:荨麻目

科:桑科

属:榕属

地枇杷又名地果、野地瓜,地瓜藤、地石榴、地胆紫、地瓜榕,地瓜子等。常绿木质藤本,葡地成片生长;小枝密生锈色或灰棕色绒毛。叶片革质,披针形、长倒卵形或长椭圆形,长10~30cm,宽3~10cm,顶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楔形或渐的狭成叶柄。
地枇杷具有药用和园林价值,味苦,微甘。果实在每年的六七月分成熟。有两种品种,一种果实香甜味美,可以食用。一种没有香味,不能食用,一般一片均为同一品种。[1]

目录

形态特征

落叶性匍匐地上的木质藤本,有白色乳汁;茎棕褐色,节略膨大,生有多数不定根。叶互生,厚纸质,卵状椭圆形或倒卵形,长1.6–6厘米,宽1–4厘米,先端钝尖,基部近圆形或稍不对称,边缘有波状齿,具3出脉,侧脉3–4对,上面绿色,疏生短刺毛,下面淡绿色,沿脉波短毛;叶柄长1–2厘米。
花小,单性,藏于肥大花序托中;花序摭具短柄,簇生于土中的短枝上,球形或卵球形;苞片3,基生;雄花生于瘿花托的口部,花被片2–6,雄蕊1–3(–6)枚;雌花生于另一花序托内,发育为孢隐花果,单生,球形,直径4–15毫米,成熟时淡红棕色。果期5–6月。

分布范围

中国长江流域及亚热带许多省区,如湖北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陕西南部都有分布。性喜温暖湿润气候,为阳性植物,耐半荫 ,自然生长于低山区的山坡 、田埂边 、沟边 、灌丛边 、疏林下 、路边等地, 常成片生长 。

栽培管理

地枇杷管理粗放, 容易繁殖, 在实际生产中 ,采用扦插繁殖能够达到快速繁育的目的 。它栽培技术简单, 只要气候 、土壤、水分适宜, 在雨季栽种,成活率高达 90%以上。以桂林地区为例,一般 3月上旬至4月上旬气温升高后是扦插繁殖的最好时期, 剪取1年生枝条,长 10~ 15cm,扦插基质不限,细沙或壤土均可。如果不需要快速长出,还可以直接扦插在需要绿化的地点,株行距以 15cm×15cm,3月份扦插,5月底便可以封行。同时,扦插试验显示,带有一个节的茎段就有可能发展成一个种群,因为其节触地生根的特性很容易长出新的植株。
据多年的栽培经验,地枇杷地栽后,在苗期,要注意浇水和拔除杂草,封行后,每周浇水 1次即可。在营养生长季节,对 N、P 的需求量较大,可根据其长势和 立地条件,在雨天撒施一些含 N、P 较高的尿素、复合 肥,以促进苗木生长。地枇杷抗逆性强,适宜粗放管理,种植后无需经常更换和经常性的人工修剪。其成片栽植的群落中很少 有其它杂草, 病虫 偶尔会有食叶害虫发生,如竹 蝗、骷髅、天蛾等,需早防治。

主要价值

食用价值

1、补充能量
地枇杷的果实在成熟以后可以供人们食用,它的滋味甘甜诱人,人们食用后能吸收丰富的葡萄糖,它们进入人体以后可以转化成能量,能满足人体正常代谢时对能量的需要,而且能加快体力恢复缓解身体疲劳。
2、促进消化
地枇杷这种水果中还含有丰富的果酸和一些维生素c它们能促进肠胃中消化液分泌,并能增强肠胃的消化功能加快它们对身体内食物的消化与吸收,对人类的消化不良和食少腹胀有一定调理作用。地枇杷还具有一定的消炎杀菌抗病毒作用,它对人类高发的肠胃炎和痢疾以及十二指肠溃疡等症也有明显治疗作用。

医药价值

全草可入药,味苦,微甘,果实香甜味美。清热利湿。用于小儿消化不良,急性肠胃炎,痢疾,胃、十二指肠溃疡,尿路感染,白带,感冒,咳嗽,风湿筋骨疼痛。
抗病毒抗感染:地枇杷入药以后就较强的抗病毒和抗感染能力,人们把它煎汤服用能预防尿路感染病和上呼吸感染发生,人们在出现肾炎和尿路炎症时及时服用地枇杷还能让炎症很快消退。地枇杷还能祛风除湿,它是中医临床上治疗人类的风湿骨痛的常用药治疗功效特别出色。

园林价值

地枇杷株形整齐 ,在园林植物配置中,是一种优良的地被植物,可单独用来作为花带、花丛观赏,或与 观花 、彩叶、秋叶植物搭配 , 作为绿化底色来用。地瓜 榕耐半荫、耐贫瘠,高度适中,在一些大面积裸露平地 可用其来覆盖,也可用于林下片植、丛植与乔 、灌木搭配构成复合型的生态结构,形成高、中、低错落有致 的自然立体群落景观。
地瓜榕属多年生木质藤本,生长迅速,在一些杂草较多的地方,可将其作为优势种群,来抑制杂草生长 。具有一定高度的地枇杷,若成片种植,在消除城市落叶方面能发挥很大的作用。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