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地梢瓜

中文名稱:地梢瓜

拉丁學名:C.thesioides(Freyn)K.Schum.

別稱:地梢花

科:蘿藦科

屬:鵝絨藤屬

種:地梢瓜

地梢瓜中藥名為蘿藦科植物地梢瓜Cynanchumthesioides(Freyn)K.Schum.或雀瓢Cynanchumthesioides(Freyn)K.Schum.Var.australe(Maxim.)TsiangetP.T.Li的全草。具有清虛火,益氣,生津,下乳的功效。主治虛火上炎,咽喉疼痛;氣陰不足,神疲健忘,虛煩口渴,頭昏失眠;產後體虛,乳汁不足。

別名:女青、山角、地瓜兒、羊不奶果、小絲瓜、浮瓢棵、老瓜瓢、沙奶奶、馬奶奶、沙奶草、細葉牛皮消、雀瓜、羅漢草、地瓜子、地葛、地瓜瓢、盤龍草、牛梢瓜、羊奶草

目錄

信息

二名法:Cynanchum the-sioides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亞綱:菊亞綱

目:龍膽目

性味歸經:味甘,性涼

分布區域:中國東北、華北、西北、江蘇;朝鮮、蒙古、俄羅斯

形態特徵

直立半灌木。地下莖單軸橫生。莖自基部多分枝。

葉對生或近對生葉片線形,長3-5cm,寬2-5mm,下面中脈隆起傘形聚傘花序腋生;

花萼外面被柔毛花冠綠白色副花冠杯狀,裂片三角狀披針形,漸尖,高過藥隔的膜片。

蓇葖紡錘形,先端漸尖,中部膨大,長5-6cm,直徑約2cm。種子扁平,暗褐色,長達8mm,種毛白色絹質,長達2cm。花期5-8月,果期8-10月。[1]

化學成分

從地梢瓜全草中分離得到:β-谷甾醇,胡蘿蔔甙,阿魏酸,琥珀酸,蔗糖,槲皮素,1,3-O-二甲基-肌醇;又報道分離得到β-香樹脂醇乙酸酯,羽扇豆醇乙酸酯,α-香樹脂醇正辛烷酸酯,1,3-二棕櫚酰-2-山梨酰-甘油,檉柳素,檉柳素-3-O-β-D-半乳糖甙,地梢瓜甙。[2]

藥材性狀

全草長15-30cm,常彎曲,地上部分被短柔毛。根細長,褐色,有長根。莖不纏繞,多自基部分枝,圓柱形,具縱皺;體輕,質脆,易折斷。葉對生,多破碎或脫落,完整者展平後呈條形,長3-5cm,寬2-5cm,全緣。花小,黃白色。蓇葖果紡錘形,表面具縱皺紋。氣微,味澀。[3]

植物種屬

蘿藦科鵝絨藤屬地梢瓜或雀瓢。

分布區域

分布於東北、華北及陝西、甘肅、新疆、山東、江蘇、安徽、河南等地。

道地產區

產於東北及內蒙古、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陝西、甘肅、新疆、江蘇等地。自產自銷。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200-2000m的山坡、沙丘或乾旱山谷、荒地、田邊等處。

藥用價值

藥方一

功能

清虛火,益氣,生津,下乳。

主治

虛火上炎,咽喉疼痛;氣陰不足,神疲健忘,虛煩口渴,頭昏失眠;產後體虛,乳汁不足。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

藥理作用

本品提取物體內、體外都有一定的抗病毒作用。

相關論述

1、《內蒙古中草藥》:「清熱降炎,消炎止痛,通乳。主治乳汁不通,咽喉痛。」

2、《青島中草藥手冊》:「主治氣血虧虛,腦神經衰弱,咽喉腫痛。」

3、《全國中草藥匯編》:「益氣,通乳。主治體虛乳汁不下,外用治瘊子。」

相關配伍

1、治咽喉痛:地梢瓜30g(全草60g)。水煎服。或鮮果嚼服。

2、治氣血虧虛:地梢瓜全草30g,土黃芪60g。水煎服。

3、治腦神經衰弱:地梢瓜全草500g。水煎取汁,用藥汁打雞蛋(2個)茶喝。日服2次。(1-3方出自《河南中草藥手冊》)

採收加工

夏、秋季採收,洗淨,曬乾。[4]

藥方二

拼音:Dì Shāo Guā

別名:地梢花、地瓜瓢

來源:蘿藦科牛皮消屬植物地梢瓜Cynanchum thesioides (Freyn) K. Schum.[C. sibiricum (L.) R. Brown],以全草及果實入藥。夏秋采,切段曬乾生用。

性味:甘,平。

功能主治:益氣,通乳。用於體虛乳汁不下;外用治瘊子。

用法用量:0.5~1兩,外用鮮草適量,折斷取汁外搽瘊子。

備註:(1)本植物變種雀瓢Cynanchum thesioides (Freyn) K. Schum. var. australe (Maxim.) Tsiang [C. sibiricum (L.) R. Broun var. australe Maxim.]亦同供藥用。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5]

參考資料

  1. 地梢瓜,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
  2. 地梢瓜,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
  3. 地梢瓜,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
  4. 地梢瓜,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
  5. 地梢瓜,中醫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