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地獄變》又譯為《地獄圖》,是日本大正時代作家芥川龍之介1918年發表的短篇小說,連載於《大阪每日新聞》1918年5月1~22日。

該作描述了一位服務於封建公侯的畫師良秀為了追求藝術至上的理想境界、把握真實的美,在明知封建領主堀川大公因霸占自己女兒不成而惱羞成怒設下的陷阱,還不惜殘酷地犧牲自己的女兒,完成了一幅妖血斑斑的「地獄屏風圖」而後自殺的故事。

芥川龍之介在該作中以藝術極端的手法探討了藝術和人生之間的關係。

目錄

內容簡介

堀川大公手下的畫師良秀是一個形象醜陋、脾氣古怪、傲慢自大的怪人,但由於他在繪畫上的名氣和才氣,故得大公的器重。大公想要將良秀的愛女收房,但是被良秀拒絕了。良秀在藝術上有種怪癖,喜歡以現實的人物為原型來描繪妖魔鬼怪,甚至不惜為此而折磨別人。但他對自己的女兒疼愛有加,又顯示出父愛的慈祥。為了報復良秀,一次,良秀受大公之命畫一幅名為「地獄變」的屏風,他把自己關在屋子裡沒日沒夜的工作,半年以後,屏風的大部分已經完成,只剩下最關鍵的部分還空着。這時,良秀請求大公製造一場火災,讓一位穿着華貴的女侍鎖在車內被活活燒死,只有親眼目睹了這樣慘絕人寰的一幕,他才能完成作品的核心部分。大公答應了他的請求,幾天之後良秀到現場觀摩火災,結果發現被關在車中的竟是自己的女兒,良秀起初大驚失色,驚慌悲痛,但隨着火勢的加大,在女兒的叫喊中,良秀反而顯示出冷靜甚至愉悅的表情。火災之後,良秀完成了地獄變屏風,而他本人也在第二天懸樑自盡。

創作背景

歷史背景

《地獄變》取材於日本古籍《寧治拾遺物語》卷三中的《繪佛師良秀喜歡火燒自家記》和《古今著聞集》卷十一中的《弘高的地獄屏風圖》的故事。 [3]

時代背景

芥川龍之介的小說《地獄變》發表於1918年,當時日本經歷了兩大戰爭——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這兩次戰爭均以日本的勝利而結束。戰爭的勝利和巨額的戰爭賠款給日本經濟的發展增添了機會。但伴隨而來的則是其國內社會和思想上的矛盾亦日益趨向深刻和尖銳。

個人背景

創作《地獄變》時的芥川在日本文壇已經頗有地位。隨着名氣的增大,芥川儘管依然堅持藝術至上主義的觀點,但也不可避免的漸漸感受到作為藝術家(作家)的無奈。正如芥川自己所說:「當我們奔向藝術完美之路時,有某種東西會妨礙我們的前進。是苟且偷安之念?不是。那是一種更加不可思議的東西。就好像登山的人越往上爬,越莫名其妙地留戀雲層線面的山麓。」在芥川看來藝術比什麼都重要,因此為了突破藝術上所受的阻礙,衝破這種停滯不前,藝術家可能作出超越人性的事情,「藝術家為了創作非凡的作品,在一定的時候或一定的場合下有可能會把靈魂出賣給惡魔,這意思當然也包括我可能做出這種事來。」既然藝術追求和現實存在着矛盾,那麼藝術家可以為了實現藝術的完美而犧牲任何東西,正如良秀所做的那樣。

人物介紹

良秀

在小說中,畫師良秀在一開始就被描述為「吝嗇、貪心、不顧面子、懶得要命、唯利是圖——其中特別厲害的,是霸道、傲慢,放蕩不羈,自以為老子天下第一」的惡人形象。他對於弟子,不斷折磨與苛刻;對於周邊人,他表現出冷漠態度,也引得眾人厭惡。但是,就是這樣孤傲不群、漠視一切的良秀,唯獨對他唯一的女兒在生活上關愛倍加,在人性情愛上給予了一個不同尋常父親的深情之厚愛。

良秀並非不疼愛自己的女兒,只是對女兒的疼愛無法與其對藝術的熱愛相媲美。因為認為「沒有見過的場景沒辦法描繪」,良秀要求模擬焚車場景,而焚車場景最能表現地獄般的痛苦悽慘的,莫過於車中美女被焚燒的一幕。美好的事物被毀壞,花容月貌毀於一旦,可稱人間慘劇之極致。在良秀眼中,美好的代表除了自己的女兒不作他想,於是,想要完美地描繪出地獄的景象,不得不面對犧牲女兒的痛苦。良秀心底對此早有意識,所以才會一直受到內心的譴責,噩夢纏身。

良秀之女

小說之中,畫師良秀的女兒年紀十五歲,在堀川府邸當小侍女,是一位「嬌美」的姑娘。儘管早年喪母,缺少母愛,但是卻「特別懂事、伶俐,對世事很關心」,因而博得大公府里眾人的喜愛。作為一個性情溫和的孝女,她對於自己的父親也盡孝道,還有一顆憐憫之心。為了從小公子手中救下小猴,她曾求情微笑說:「它叫良秀,是我父親的名字,父親遭難,做女兒的怎能不管呢。」逼得小公子沒法子,只好就此收手。這一點亦體現出其儘管纖弱無比,但是有着一種無畏之勇氣,讓人感受到「博愛」與「仁善」。

大公

大公是擁有最高權力的權力者,大公的地位、權威、名譽和尊敬並不是實力所取得的,是上天賦予的。不僅人間,連地獄也有權威,是神一樣的存在。如果違背他的意志和命令,等同於挑戰神的權威。但即使是這樣的神,竟然會讓寵愛的孩子站在長良橋的橋柱上,甚至燒死妙齡少女。這些實際是老爺表而的「神」和內心的「惡」的鮮明對立,把人性的矛盾表面化了。

堀川大公不是普通人,他是封建王朝道德和秩序的代表者,擁有很大的權勢。正像文章所說的那樣,大公不僅是神威無比,也是本朝秩序的最高代表者和本朝秩序的維護者。所以,在他看來,任何違背本朝秩序的,或者說是違反他的叛逆者都是不允許存在的。因此,大公與很另類的藝術家良秀勢必會存在矛盾和衝突。 [1]

作品鑑賞

作品主題

雖然,芥川意圖始終忠於他冷靜、客觀的視角和幽默、嘲謔的風格,但他依然巧妙地於細微處昭示了他對良秀心靈悲劇的關注或覺悟,或者說,芥川是以良秀的形象曲折地表達了對藝術家人生悲劇的感悟。良秀一方面殘酷無情,動輒殘害其弟子以求勝於藝術,另一方面又發瘋般地疼愛着他的女兒,甚至會到糾合街上一些無賴之徒暗地裡狠揍對女兒惡意中傷的人。他的雙重人格使讀者必須重新審視他,可以說,藝術和女兒是他的生命,但二者受到的威脅令他不安、憂鬱,「良秀是個剛愎自用的老頭子,不知怎麼,卻變得特別脆弱,不時在沒有人的地方獨自哭泣。尤其是有一天,因為有什麼事,一個弟子走到庭前,看到師傅呆呆站在廊下,眺望着春日將近的天空,雙眼含滿了淚水」。不用說,良秀殘酷冷漠的外表和行動背後有一顆至情的、柔弱的心。他悲劇的性格使他不見容於現實,不見容於世人。現實的貧困,世人的侮辱,或者作為藝術家那種敏銳的心靈又使他清晰而深刻地體味了社會的虛偽、險惡及人的卑俗、無知,他從執着於藝術,對藝術的痴迷和瘋狂是他在現實困境中無法突破的一種抵禦或逃避手段,他以藝術宣洩他灰暗的、絕望的人生感受,他畫地獄,畫地獄中掙扎的罪人,上至公卿貴族,下到乞食賤民。畫地獄的烈火等等,他對醜惡的美偏愛到極致。或許在他的意識中,人生即地獄,所有的人們不過是地獄中掙扎的悲劇靈魂。這同時也是作家芥川心靈里人生悲劇意識的流露。

芥川還冷峻地表達了他對藝術的獨特認識,當然仍是寓於良秀及其藝術所表達的。良秀由於悲劇的性格和悲劇的心靈,而妄圖逃避於藝術天地里,於是,他英勇地以藝術為法則,對藝術宗教般地信仰,從而藝術於他超越了倫理,超越了生死,對現實虛偽道德法則、現實邪惡勢力和庸俗氛圍都極其漠然鄙視。但藝術畢竟不是脫離了物質和現實的神或天道對於良秀來說,藝術因無法自由兌現而賦予了自身無窮的悲劇性。良秀其人其藝術是隸屬於權勢的。良秀為恪守藝術、執着藝術,放棄了道德法則,最終不惜付出犧性生命的代價,當他面對燒死愛女的烈火平靜而莊嚴地作畫時,他超脫了人生,以對藝術宗教化的理解和追求超脫了世俗人生。他所弘揚的生命情調是崇高、悲壯的;他以自身悲劇經驗影響了藝術,藝術因此充滿了內心的呼號與掙扎,所以,與其說藝術拯救了良秀的靈魂,莫如說,良秀以生命、情感賦予了藝術超越世俗的魅力和光輝,縱然藝術始終囿於權力之下,最後喪失於權力之下。

藝術是脆弱的、空靈的,根本無力抵抗現實的邪惡和權勢的凌辱。藝術唯以人類的犧牲維持自己的莊嚴,使權力者卑微的人格相形見絀,但往往為權勢者的罪惡、陰謀所利誘,因此,良秀殘害了其弟子、毀滅了其女兒,最後犧牲了他自己的生命,但依然不能擺脫堀川老爺財力和權勢的壓迫,依然得不到世人的理解。藝術是孤獨、崇高的,是不折不扣的大悲劇,然而藝術正是由於承受苦難,從困局中升華,表現了良秀或者說芥川的高卓的悲劇意識。 [2]

良秀之女被認為是《地獄變》的靈魂人物,是「地獄」中的天使,是集外貌的美麗與心靈的魅力於一身的身份性的、象徵性的存在。但是,或許正是因為這樣的「美」不可長久,從而激發了封建領主堀川大公的占有私慾,促成了父親追求藝術最高境界的夢想,結束了她年輕的生命。良秀之女這一無名的身份上所體現的性格與命運,可以說是日本古代傳統女性所具有的一般共性,一個至善至美的柔弱女性只能屈服於森嚴的日本等級制度,淪為當時社會的犧牲品。芥川龍之介創作的這樣殘酷性的人間悲劇,一方面展現了一種純粹的藝術之美,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處於底層無辜的人們所遭受上層統治者摧殘的痛苦之慘狀,將當時社會封建領主驕奢淫逸的黑暗之醜惡表現得淋漓盡致。

藝術特色

《地獄變》具有極為精巧的結構設置和敘事手段,這使得情節其實並不十分複雜的故事充滿了魅力。串聯整個故事的敘述者開頭就自報家門:他是服侍堀川大公20年之久的老僕人,對大公的身世、為人、逸事等都了如指掌,於是整個有關《地獄變》的故事便在老僕人的敘述中拉開了帷幕。然而隨着故事的進展,讀者漸漸會發現,這個敘述者本身是一個混沌不清的形象,他自稱自己是「庸人」、「生來魯鈍」;作為事件的見證人,對其前因後果也交代得含混不清。這就讓讀者不禁心生疑惑,不敢完全相信敘述者的介紹和評價了。

這個敘述者的形象,與其說是對主人「忠心至極、欽佩至極、仰慕至極」的「愚忠」的形象,不如說是芥川故意設置的一個「面具」。因為他對大公過於熱情的褒揚其實讓人一開始就將信將疑,對大公各種行為反覆申明的道德評價也讓人很快就失去了信任,而形成了一種反諷的效果。

作品評價

日本文學評論家正宗白鳥《文壇人物評論》:就我自己所看過的範本而言,我毫不猶豫推崇這篇文章為芥川龍之介的最佳傑作。即使在明治以來的日本文學史上,它也是一篇放射異彩的名作。芥川龍之介將其天賦才能和數十年的修養結晶於這篇文本之中了。它不是聰明的才子玩弄智力的遊戲。文本中燃燒着內心的激情。頗像夏目漱石和森鷗外,雖然我也曾覺得作品的篇幅有點小,但是我可以確信,在鷗外、漱石的全集中,斷難找到《地獄變》這樣一篇作品。

作者簡介

芥川龍之介(1892~1927),日本小說家。 代表作有《羅生門》、《竹林中》《鼻子》《偷盜》《舞會》《阿富的貞操》《偶人》《橘子》《一塊地》以及《秋》等。

芥川龍之介生於東京,本姓新原,父經營牛奶業。生後9個月,母精神失常,乃送舅父芥川家為養子。芥川家為舊式封建家族。龍之介在中小學時代喜讀江戶文學、《西遊記》、《水滸傳》等,也喜歡日本近代作家泉鏡花、幸田露伴、夏目漱石、森鷗外的作品。1913年進入東京帝國大學英文科。

學習期間與久米正雄、菊池寬等先後兩次復刊《新思潮》,使文學新潮流進入文壇。其間,芥川發表短篇小說《羅生門》(1915)、《鼻》(1916)、《芋粥》(1916)、《手帕》(1916),確立起作家新星的地位。1916年大學畢業後,曾在橫須賀海軍機關學校任教,旋辭職。1919年在大阪每日新聞社任職,但並不上班。

1921年以大阪每日新聞視察員身份來中國旅行,先後遊覽上海、杭州、蘇州、南京、蕪湖、漢口、洞庭湖、長沙、鄭州、洛陽、龍門、北京等地,回國後發表《上海遊記》(1921)和《江南遊記》(1922)等。自1917年至1923年,龍之介所寫短篇小說先後六次結集出版,分別以《羅生門》、《煙草與魔鬼》、《傀儡師》、《影燈籠》、《夜來花》和《春服》6個短篇為書名。 1927年發表短篇《河童》,對資本主義社會及其制度作了尖銳的嘲諷。[3]

參考資料

  1. 張琳.從人物性格特徵來解讀悲劇的由來——以《地獄變》中堀川大公的性格為中心[J].現代交際.2010年01期
  2. 劉桂瑤.論芥川龍之介《地獄變》的悲劇意識[J].現代日本經濟.1991年05期
  3. 名人簡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