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地質力學概論

地質力學概論》,中國地質力學專著。李四光著。1962年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印發,1973年科學出版社出版。本書收編於《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

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是李四光生前擬編的地質力學方法與實踐叢書的首篇,共4章,約17萬字。第1章簡述了有關地質構造的若干傳統概念。第2章闡述了地質力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第3章指出了地質力學存在的問題。第4章探討了地殼運動的起源問題。本書着重論述了地質力學工作的7項內容和步驟: 1.鑑定每一種構造形跡或構造單元 (結構要素)的力學性質 (壓性、張性、扭性、壓性兼扭性、張性兼扭性)。2. 辨別構造形跡的序次,按照序次查明同一斷裂面力學性質可能轉變的過程。3.確定構造體系的存在和它們的範圍。4.劃分巨型構造帶,鑑定構造型式,明確將構造體系劃分為東西向、南北向和扭動構造體系三大類型,總結出多種扭動構造型式: 多字型、山字型、入字型、棋盤格式構造和旋卷構造等。5.分析聯合和複合構造體系,將複合現象分為歸併、交接 (重接、斜接、反接、截接)、包容、重疊4類。6. 探討岩石力學性質和各種類型的構造體系中應力活動方式。7. 模擬實驗,用各種材料實驗再現所研究的構造體系的總體圖象、構造形跡發育特徵和外力作用方式、方向。

本書在上述基礎上指出了地質力學今後工作的8個主要方向: 構造運動時期的鑑定,厘定古構造型式,研究各級構造型式對大礦化帶和礦田的控制作用,探討構造型式所涉及的地殼的深度,查明各種結構面或構造面顯示力學含義的特點,確定各別褶皺形式的決定因素,研究岩石的彈性、塑性能的統一性和鬆弛現象,以及探測在岩層中不顯示構造跡象的應力作用和現時尚在活動的應力分配情況。上述8個方面也是當時地質力學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十分強調,地質力學要求在從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工作方法的基礎上不斷改進它自己的工作方法,其目的不僅在於描述現象、發現問題,而且還要力求從力學的觀點來解決有關地質構造的各種問題。

本書將形成上述多種多樣構造體系的地殼運動的動力來源歸因於地球自轉速度的變更,並且用封閉體系中旋轉體的角動量守恆定律來解釋,即旋轉體的轉動角速度(ω)與其繞旋轉軸的轉動慣量(I)之積為一常數 (C): ωI=C。如果地球由於質量緊縮以致其轉動慣量變小,則地球自轉的角速度就變大,這樣,地球的扁度就要增加。加大扁度的最大可能是地球表層向赤道方向推擠。均勻推擠時形成東西向構造體系,不均勻推擠時則形成各種扭動構造體系。表層與深部粘着不牢的部分跟不上地球加快的速度而向西滑動,形成南北向構造體系。這種解釋尚需多方面的證據。本書是完整論述地質力學理論的第1本書,是李四光多年研究和工作經驗的總結,被公認為中國地質力學的代表性經典著作。李四光晚年着手修改本書,因他的逝世新書未能出版。本書對深入研究地質力學理論和在實踐中應用地質力學指明了方向,起到了較大的促進作用。

作者簡介

李四光 (1889—1971),中國地質學家,地質力學的創立者,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早年留學日本,1913年入英國伯明翰大學學習地質,1918年獲該校自然科學碩士學位。1920年回國,歷任北京大學地質系主任、教授。曾任中國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地質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世界科協副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部部長、全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副主席。曾先後獲英國科學博士、挪威哲學博士、蘇聯科學院院士等稱號。他倡導研究和創立的地質力學已形成有影響的獨立學科,為研究地殼構造和地殼運動規律開拓了一條新途徑,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際意義。

相關信息

《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以「齊全、新穎、系統、科學、穩定」為編纂原則[1],選收了1985年以前出版的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綜合性科學、社會和人文科學、文學藝術等方面500多個學科(包括主要學科及其分支學科)的名著,以及世界各大宗教的重要典籍。其中有科學上各主要學派[2]的代表作,文學藝術上各主要流派的代表作,宗教上各主要宗派的主要典籍;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的重要著作。

視頻

地質力學概論 相關視頻

逝者丨中國地質力學的創立者李四光逝世
李四光堅持自己的地質力學理論,卻被人說是神經病

參考文獻

  1. (論文)百科全書的編纂體制與體例,道客巴巴,2015-07-08
  2. 第十講科學學派_圖文,豆丁網,2016-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