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坊鎮隸屬於陝西省渭南市合陽縣。地處合陽縣東北部,東接洽川鎮,西連城關鎮;南鄰新池鎮,北靠百良鎮。轄區東西最大距離13.7千米,南北最大距離14.1千米,總面積114.10平方千米。

截至2020年6月,坊鎮下轄9個社區、9個行政村。截至2018年,坊鎮戶籍人口42147人。2011年,坊鎮工業總產值3720萬元,各類存款餘額9600萬元,各項貸款餘額7400萬元。[1]

目錄

歷史沿革

明朝時,因商賈雲集、手工作坊眾多而得名。

1958年,成立坊鎮公社。

1961年,行政區劃調整,保留原建制。

2002年,撤鄉並鎮,將原伏六鄉併入坊鎮。

2011年,坊鎮機構改革將知堡鄉(政府駐南知堡村)併入坊鎮。

行政區劃

截至2011年末,坊鎮坊東、坊西、坊南、乾落、顏家坡高家坡、王家莊子、北渤海、南渤海、西清善、東清善、賀家莊、趙家、福德、南嶽莊、靈泉、大伏六、東雷、中雷、東蒙、中蒙、西蒙、和陽、靈井、小伏六、北伏蒙、大里、坤龍、南伏蒙、曹家坡、段家窪、西桌子、南知堡、白靈、馬家莊、殿下、馬家嶺、大原頭、田家河、楊家坡、前咀、西里村、臨皋、北知堡、耀賢、後咀、新莊、項村、孟家莊、鵝毛、中馬村51個行政村;下設240個村民小組。

截至2020年6月,坊鎮下轄9個社區、9個行政村[1]。人民政府駐坊鎮街中部。[2]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坊鎮地處合陽縣東北部,東接洽川鎮,西連城關鎮;南鄰新池鎮,北靠百良鎮。轄區東西最大距離13.7千米,南北最大距離14.1千米,總面積114.10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坊鎮地處渭北旱塬東部,屬二級台塬區,地勢北高南低。境內地形分為山地、丘陵、平原等。

氣候特徵

坊鎮氣候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其特點是光熱資源豐富、降水偏少、四季分明,春季少雨乾旱;夏季炎熱多雨、常有伏旱,秋季氣溫涼爽多變、多連陰雨,冬季寒冷乾燥雪雨少。多年平均氣溫13.8℃,年平均降水量553.3毫米。降雨集中在每年的7—9月,以8月最多。

水系水文

坊鎮境內河道屬黃河流域,主要河流有黃河。

自然災害

坊鎮境內主要自然災害有乾旱、洪澇、低溫、連陰雨、冰雹等。

人口

截至2011年末,坊鎮轄區總人口62470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6600人,城鎮化率10.6%。另有流動人口8000人。總人口中,男性31860人,占51%;女性30610人,占49%;14歲以下5800人,占9.3%;15—64歲48370人,占77.4%;65歲以上8300人,占13.3%。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350.2人。

截至2018年,坊鎮戶籍人口42147人。[3]

經濟

綜述

2011年,坊鎮財政總收入423萬元,從各主要稅種看,完成企業所得稅118萬元。

2018年,有工業企業1個。有營業面積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個數15個。

第一產業

2011年,坊鎮耕地面積13.64萬畝,人均2.2畝。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為主。糧食生產2.6萬噸,人均620千克。主要經濟作物有棉花、油料作物、煙葉、水果、蔬菜。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羊、牛、家禽為主。2011年,坊鎮生豬飼養量3.1萬頭,年末存欄0.7萬頭;羊飼養量0.78萬隻,年末存欄0.2萬隻,牛飼養量0.75萬頭,年末存欄0.54萬頭,家禽飼養量5.1萬羽,上市家禽3.6萬羽。2011年,坊鎮生產肉類4100噸,其中豬肉2240噸,牛肉1370噸,羊肉220噸;禽蛋2011噸,鮮奶1800噸。

截至2011年末,坊鎮累計造林1.6萬畝,其中防護林9100畝,經濟林6900畝,農民住宅四旁樹木15萬株。2011年,坊鎮水果種植面積9000畝,產量110噸,主要品種有蘋果、美國紅提葡萄、桃、杏,其中蘋果1500噸,葡萄610噸,桃、杏80噸。

第二產業

2011年,坊鎮各類工業企業362個,工業總產值3720萬元。

第三產業

截至2011年末,坊鎮商業網點220個,從業人員800多人。2011年,坊鎮金融機構各類存款餘額9600萬元,比上年增長9.3%;各項貸款餘額7400萬元。[4]

交通運輸

坊鎮境內合(陽)洽(川)公路橫穿東西,坊(鎮)百(良)、坊(鎮)新(池)公路貫穿南北。108國道從轄區經過,90%以上的行政村道路硬化。

社會事業

文化事業

截至2011年末,坊鎮文化站1個,文化資源共享工程服務站3個,農家書屋9個,藏書1.5萬餘冊。截至2011年末,坊鎮公益電影放映達到一村一月1場電影。

教育事業

截至2011年末,坊鎮幼兒園31所;小學20所,在校生2700人,專任教師410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99%;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98%,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達100%;綜合高中1所,在校生3100人,專任教師460人。2011年,坊鎮教育經費達2400萬元。

衛生事業

截至2011年末,坊鎮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22個,其中鎮衛生院1個;公立衛生機構床位58張,每千人擁有醫療床位1張,專業衛生人員28人,其中執業醫師8人,執業助理醫師7人,註冊護士6人,平均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1人、執業醫師(助理)0.3人、註冊護士0.1人。2011年,坊鎮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2.2萬人次,住院手術38台次,出院病人8.5萬人次。2011年,坊鎮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80%。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35%,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人數5.9萬人,參合率94%。

歷史文化

坊鎮境內,明萬曆年間修建的福山古建群屬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靈泉村明清故居,古城牆,於佑任摯友黨晴梵先生故居均保存完好,東雷均上鑼鼓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民間藝術有東清、渤海民間社火。[5]

風景名勝

福山

合陽福山的地貌十分特殊,整座山就像一隻翹尾東行的大蠍子趴在溝壑中,所以當地人形象地稱它為「蠍子山」,民間有「聚寶盆、福壽山,蠍子趴在盆中間」之說。2001年航拍洽川景區時,從沒來過洽川的拍攝人員開始還擔心在空中找不准福山,可是飛到這裡,一眼就看到一隻祥雲繚繞、活靈活現的大蠍子,他們馬上認準了這就是福山。

福山讓人稱道的,不僅是它獨特的造型,關鍵在於它的「三教合一,和睦相處」。在這座山上,供奉着佛教的釋迦牟尼,道教的老子,還有儒教的孔子,這種奇特的現象十分罕見。

福山上有一組精美的古建築群,緊湊玲瓏,錯落有致。福山古建築群,始建於明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至康熙六年(1667年)間,屢加修葺。清同治六年(1867年),前後殿和兩廡俱毀於戰火,光緒八年(1882年)進行了重修,恢復了原有的建築,並新建了三清閣、奎星閣、土地亭和奎星塔。現存的古建築群亭閣、殿宇、牌坊錯落有致。[6]

特產美食

「中國最古老的方便麵」

踅面,是陝西合陽獨有的地方風味食品。在合陽,在東府都是相當有名。而在合陽當地流傳着「沒吃踅面沒看線(戲),沒有到過合陽縣」的說法,就更加說明了踅面在合陽人生活中的重要。

踅面的來歷

相傳是由西漢淮陰侯韓信所創,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稱得上是「中國最古老的方便麵」。漢朝初年,魏王豹反漢,韓信奉命出兵平叛,準備在洽川的夏陽渡軍。假如埋鍋造飯,敵兵就會從煙火的大小多少判斷兵力的強弱,是兵家大忌。為解決士兵吃飯問題,韓信讓以當地盛產的蕎麥為原料,烙成大餅,發給士兵,吃時用開水一泡即可,十分快捷方便,為戰爭的勝利起到了重要作用。「踅」即「折足」,是個會意字,在關中方言中是「轉來轉去」的意思。因為踅面從和面、攤餅到下面、撈麵甚至放調料的每一個程序,都有「踅」的動作在裡邊,因而得名。

「踅」字的讀音

說起來,這個「踅」字也是有一段故事的,「踅」字本身是個冷僻字,清代合陽有人編了一本《土音雜字》,出於好心,找了一個古音又讀「xué」的「頁」字來為「踅」字注音。但不想知知道這個古音的人實在太少了,結果弄巧成拙,大家都按本音讀「yè」,而沒有人讀「踅xué」,外地人到合陽更是按字讀音,這樣一來,便把「踅面」弄成「頁面」了,實在是一大誤會。

踅面的做法

合陽踅面是用七成蕎麥麵與三成小麥面混合製作的一種麵食。食用雖然方便,製作過程卻比較複雜,要求也比較嚴格。須選上等蕎麥與上等小麥,磨成上等麵粉。和面叫做盤面,要用扁擔或木棒攪和,小伙子幹這活也會出汗。將面盤硬後加水,逐步攪成稀糊狀。備兩個平底鏊鍋,其形狀中間略高而四周緩慢變低。將麵糊倒入鏊鍋,迅速用刮板由中間向四周攤刮,再由外沿向中心攤刮,使其成為大約一個銅元厚的圓餅。見圓餅將干時儘快移至另一個鏊鍋烤烙,要烙熟,卻不要焦黃。這需要有相當經驗,能夠掌握好火候。麵餅的直徑在一尺八到二尺一之間。烙好後先要一張張壘好,叫做「合」,目的是避免水分消耗,保持柔軟狀態。然後再一張張攤開,在木椽上晾涼。然後折三折,切成不足一厘米寬的麵條,整齊地放在一種特製木箱裡,蓋上乾濕布,準備食用。這樣的踅面,冬天可保存十天半月,夏天可保存兩三天。

踅面的吃法

製作好的踅面好比方便麵。吃時在開水鍋浸泡兩分鐘,撈出,放進碗裡,加少許粉魚,調鹽、醋、蔥花、花椒麵,再淋上辣椒油及熟豬油即成。粉魚講究用綠豆粉製作,這是最好的。用小麥面、玉米面也行。但通常多用紅薯面製作粉魚。合陽盛產優質紅薯,干甜適口,製作粉魚也不錯。合陽人吃踅面,喜歡多放辣椒油和豬油,這樣,吃起來,又綿,又潤,又辣,香味濃烈,頗覺過癮。也可以伴着喝一碗粉魚湯。有干有稀,符合衛生營養要求。而且蕎麥又有清熱利尿之功效,當地群眾在原來簡單食用的基礎上也進行了一些改進,把大餅切成細條,吃時在鍋里稍煮,撈出來加上調料,更加好吃。[7]

榮譽稱號

2019年12月24日,坊鎮入選全國鄉村治理示範鄉鎮名單。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