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城镇为“城市”和“镇”的合称。有如下含义:规模比城市小,但比镇大,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已发展至具有一定规模的工商业密集区;按中国规定,县及县以上机关所在地,或常住人口在2000人以上,10万人以下,其中非农业人口占50%以上的居民点,都是城镇[1]

目录

城镇化

城镇化(Urbanization)是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由农耕文化向工业文明转变,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必然过程。是指第二、第三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不断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使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城镇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向农村扩散、城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向农村普及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我们说说的城镇化是相对于城市化而言,是针对那些接受中心城市辐射较弱的城镇(以县城,中心城镇为主),他们资源要素相对独立,个性相对明显,有自身发展差异化特点,但开发明显滞后,城镇化即对这些城镇的社会资源与自然资源进行的合理的整合。

构成城镇空间的载体和构成城镇的资源是个宽泛的概念,即是自然资源,如土地、矿产、水体、动植物以及相关延伸的各类社会人文资源等,其中就涉及当地政府、政策、企业、民众;涉及自然资源、历史人文资源;涉及内、外部环境等等。将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及其相关延伸的各类资源重新整合,使之成为一个具有生命力的、具有资本性质、呈现最大效益的动态发展过程,即城镇化的过程。

中国是世界城市发源地之一,湖南澧阳平原上距今6000年的城头山,是中国最古老的城。由此起步,中国大地上书写过无数城镇的精彩,也留下太多遗憾。唐代时中国城市化水平即达百分之十,世界古代十大城市前七位都是中国都城,然而新中国成立初,城镇化水平仍然只有10.64%。

唐宋明清的光荣辉煌、近代乡村建设运动的兴衰起落,新中国曲折的城镇化之路……中国城镇进化史,是见证人类文明经济发展的历史,更是复兴中国的梦想之路。

现代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缓慢起步阶段(1949年~1978年)

新中国成立初,城镇化水平为10.64%,到1978年,我国城镇化水平只提高到17.92%,设市城市由132个增至193个,仅增加61个。 这与我国选择的重工业道路、急于求成的政策,以及城镇化水平起点低等因素有关。

代表城市:武汉

1957年10月15日,庆祝大桥通车的武汉群众,挤满了大桥桥面。

1978-200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由17.92%上升到36.22%,年均增加0.83个百分点,设市城市由193个增至663个,建制镇由2173个增加至20312个,增加迅速。

沿海大城市成为城市建设的重点,沿海地区还同时涌现出众多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典型代表有石狮、东莞、昆山等。

代表城市:石狮

20世纪90年代石狮的九二路,那时候堵车的主角是望不到尽头的满载石头的手扶拖拉机。

改革开放以来到20世纪末的加速发展阶段(1978年~2000年)

21世纪以来的快速发展阶段(2001~)

城镇规模扩大,城镇之间交往密度增加,分工协作的城镇群逐步形成。2012年末,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52.57%。

代表城市:天津

城镇建设重点是区位条件较好的建制镇,大城市附近的新城区,如天津滨海新区、郑东新区、沈北新区等[2]

各国定义

1、单纯以某级行政中心所在地以上的居民点(埃及蒙古)

2、单纯以城镇特征(秘鲁马耳他)

3、单纯以人口数量(伊朗肯尼亚爱尔兰、澳大利亚)

4、人口数量+密度(瑞典冰岛加拿大等)

5、人口数量+城镇特征(巴基斯坦南非)

6、从业构成+人口数量(荷兰南斯拉夫)

7、取两个以上指标(印度捷克)

8、其他

视频

《我们的四十年》城镇化:农村包围城市的变革
航拍鄱阳城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