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門河
城門河又稱城門河道,貫穿香港新界沙田區的一條河流。城門河兩旁建有不少多層住宅大廈及一些商業工業大廈,有多條橋樑橫跨城門河如瀝源橋、沙燕橋,方便居民往來兩岸。同時,城門河提供划艇及龍舟競渡的地方,及兩岸亦有單車徑、緩步跑徑等設施。
今日城門河大部份為人工河道,目的是為把沙田區的污水及可能出現的洪水排出大海,排水範圍有37平方公里。
目錄
城門河上游
城門河上游為城門水塘, 城門水塘有多條引水道將大帽山、針山及鉛礦凹等地方的山水引到城門水塘。當城門水塘溢滿時,食水會經城門峽流至下城門水塘。除了城門水塘的水源外,城門峽附近的走私凹及草山水源亦會流進下城門水塘。每當下城門水塘滿溢,水塘內的儲水會流進城門河,進而排出吐露港,在七十年代初,城門河終點是在獅子橋, 即今香港文化博物館附近。[1]
1970年代政府發展沙田新市鎮,在沙田海兩岸進行填海工程,並把城門河拉直延長成為一條7公里長,200米闊的人工河道。 由大圍開始,流經沙田市中心及沙田馬場,流向沙田海及吐露港。 以前流向沙田海的小河亦改為流入城門河的支流或明渠,這些支流共有3條,包括大圍渠、火炭渠及小瀝源渠,當中大圍渠更大約在七八十年代封閉成一條暗渠。
昔日沙田海大部分面積移山填海, 成為了今日城門河兩岸的土地, 當時位於沙田海中央的小島圓洲則成為東岸陸地的一部份,並改稱圓洲角。現在城門河的出口,即馬料水與馬鞍山之間的海灣,仍稱為沙田海。[2]
城門河兩岸標誌
瀝源橋
穿過新城市廣場,會經過幾幢紅色磚牆的建築物, 便是沙田大會堂和沙田公園, 第一個看到最標誌的景點就是瀝源橋,走上這條穚,靜靜欣賞一下沙田的美景,除了瀝源橋之外,另一條接駁兩岸的主要大橋叫沙燕橋。
香港文化博物館
城門河的另一個景點是香港文化博物館,裡面有李小龍、金庸和關於香港文化和藝術的展覽館,
沙田畫舫
另一個城門河上的景點 – 沙田畫舫,現在已經變成了本地著名連鎖婚宴公司會所1號(Club ONE)。
城門河的水上活動
香港划艇運動在世界佔有席位,不時可見到划艇運動員在城門河上練習。每年在城門河上舉行的賽艇比賽約 4 至 5 項; 全球知名的國際龍舟邀請賽,城門河更是指定賽地之一。 2008 年奧運的傳聖火儀式,香港地段更特別選擇在城門河上以乘坐龍舟方式傳遞了 60 分鐘,這也是奧運歷史上首次在河道上傳遞聖火。[3]
城門河畔設有單車徑及長跑路線,這裏不時舉辦長跑比賽。此路段跑至馬場後有兩路可選,一是左面科學園、大埔方向;二是馬鞍山方向。
城門污染問題
1980年代城門河曾經受到鄰近工業區及住宅等排出的污水所污染, 出現嚴重污染問題,更曾被稱作「臭河」。 其後港英政府積極作出改善,挖深河道, 將污水先排放至沙田污水處理廠進行處理、拓建香港體育學院旁的支流、禁止廢水流入城門河等等措施。近年,政府亦在文禮閣附近興建了一條約250米長的人工河堤,及挖掘由香港體育學院至文禮閣的一段城門河河牀,以減輕該處的污染及異味情況。城門河始可呈現現今的美態。[4]
城門河臭味的來源,是因為過去河道被有機物(禽畜廢物、住宅污水)污染,污染物沉積在河牀上並分解,造成水中氧氣減少。雖然城門河近年的污染問題已大為改善,但原生河牀底泥中的微生物,在缺氧情況下分解有機物質,會釋放出惡臭的硫化物,這就是臭味的來源。
人工河道
城門河上游部份的人工河道, 包括挖掘河牀及河堤,改變河道的闊度、形狀、結構及位置,在河堤和河牀表面蓋上混凝土,目的是防洪、加快河水排放及方便維修河道等。人工河道會破壞河流為生物提供的棲息地,同時減 低河牀及河堤的生物多樣性。石礫或泥沼等天然河牀被蓋上混凝土,加上河道被拉直後,令原來河流中應有的急流淺槽和水流慢的深槽消失,水流變得統一,最後使河流變得不再適合生物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