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想象
内容简介
◆文学批评大师的六堂文学课
◆以文学滋养想象,以想象反抗虚伪修辞
文学有何用?能否帮助揭穿变得虚伪的日常修辞?如何以文学批评的方式,识破广告营造的幻觉?弗莱认为,面对满是幻象的现实世界,唯有想象能让我们从中脱身,而通过阅读文学,可以培养长期以来饱受饥饿、以虚影为食的想象。
从荷马、贺拉斯到莎士比亚、拜伦,再到马克·吐温、W. H. 奥登,弗莱纵横古今世界文学,为我们揭示文学中反复出现的母题,讲解包括象征、隐喻在内的各种文学手法,谈论阅读文学的意义和技巧,以及如何将受过滋养的想象运用于日常生活。本书既是弗莱对于“文学之用”的深刻解读,也是其原型批评理论的极简入门指南。
在人间建立一个真正的地狱的唯一途径,就是通过将我们的言语转变为自动的喋喋不休来有意地贬低它。
——诺思罗普·弗莱
所有教授文学解读的人都受惠于他的训导和榜样。
——哈罗德·布鲁姆(著名文学批评家、理论家)
他没有把文学锁入象牙塔,相反,他强调对于一个文明且合乎人道的社会的发展,文学占有中心地位。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著名小说家)
诺里(诺思罗普的昵称)无需为赢得太阳底下的一席之地而努力,他就是太阳。
——马歇尔·麦克卢汉(20世纪著名媒介理论家、思想家)
我整本书一直在谈弗莱,接受起来应该容易点了吧。你会发现原书很有趣。弗莱是第一位将文学当作一个具有有机联系的独立整体来看待的批评家,他教给我们用统揽全局的构架来理解文学。他是位有人情味的思想家,就算你不同意他的观点,仍会被他迷住。——托马斯•福斯特(《如何阅读一本书》作者)
◆“现代人小丛书”的作者是一群世界一流的知识分子和专家,他们从各个不同的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领域或问题出发,向公众提供面对后现代社会诸多问题的基本知识和批判性思考。
◆ 诺思罗普·弗莱在英语学界是与哈罗德·布鲁姆、艾布拉姆斯、莱昂内尔·特里林等齐名的文学批评家,这本书可视为通向弗莱理论的入门读物,很好地展现了弗莱对于原型批评理论的运用。
◆ 作者认为,文学的实际价值在于培养言谈、阅读习惯的同时,塑造了人们对言词的敏感性,谎言、假象与陈词滥调因此无所遁形。从这个意义上,作者点明了文学在一个健康的社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让我们重新建立对文学的信心。
作者简介
诺思罗普·弗莱(Northrop Frye ,1912—1991),加拿大文学理论界代表人物,原型批评创始人。真正把文学批评当作一门独立的学科,对其自身进行比较系统的探讨,是从弗莱的《批评的解剖》开始的。另著有《世俗的经典》《神力的语言》等30余部著作。
弗莱是加拿大文学领域的杰出代表,1951年入选加拿大皇家学会,1967年任多伦多大学教授,曾获加拿大勋章、加拿大总督文学奖、多伦多文科终身成就奖等众多奖项。2000年,加拿大政府为纪念弗莱,发行了弗莱主题邮票并设立了诺思罗普·弗莱国际艺术节。
【译者简介】
李雪菲,北京大学法语系学士学位,巴黎索邦大学文学硕士学位,纽约大学法语系博士在读。
原文摘录
实际上,只要文学变得太过逼真,同生活太相似,某种适得其反的进程、某种神秘的效用递减的规律似乎就会出现。H.G.威尔斯写过一本非常生动、用笔老到的题为“基普士”( Kipps)的小说,讲述一个中产阶级下层、不善表达、和善可亲的伦敦东区人的故事,是那种我们常在狄更斯那里看到的角色。基普士这个角色经过仔细地研究:他从不说任何像基普士这样的人不会说的话;说home或head时h从不发音;他做的事情里没有一件超出了我们对这样一个角色的期待。这是一部很棒的小说,值得读,然而,我总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觉得有一些狄更斯会使用而威尔斯没有用到的秘密能使这个角色彻底地成为鲜活的人物。那么,狄更斯会怎么写呢?狄更斯经常做的事情之一就是写得很糟糕。他很可能让基普士说出感伤之语、虚假的英雄主义大话及其他不合时宜的言论;有些读者对这些段落会嗤之以鼻,他们以此来互相说明狄更斯的品位有多么糟糕,他对人物性格的掌控多么不稳定。很可能他们说得没错。但是,这样我们就会在少数时刻看到基普士看待自己的方式,或是对自己的希望:这也是他的真实性的一部分,不论我们对此多么不认可,这种效果会在我们这里留下印记。不管我对这本书的看法是否正确(我也不确定自己的看法就是正确的),我认为我的总体原则是正确的。我们只会在书里看到的东西,通常就是我们在书中所追寻的东西。文学中任何完全同生活一致的东西都有点像实验室的样本。为了使文学中的东西真正变得鲜活,我们不能同生活一致:我们必须同文学一致。 我在上一讲说过,在日常生活的语言使用当中,我们都是槽糕的诗人。我们在报纸里阅读关于英国、俄罗斯、法国和印度的事情,这些国家都在做某事、想某事,就好像每个国家都是一个个体的人一样。我们当然知道,这种对语言的使用是一种修辞格,并且很可能是一种必要的修辞格,但是有些时候我们会被这样的修辞格所误导。或者我们会落入相反的习惯,将政府称作“他们”,忘记了他们是我们的公仆,认为“他们”是在实现他们自己的计划、追求他们自身的利益。这两种习惯都是错误使用的神话或者拟人化。
书评
即将要跨入2020了,今年的意外收获之一可以说是连读了三本三辉策划的现代人系列,以《画地为牢》开端到《技术的真相》,一直到现在的第三篇——《培养想象》,无不是一种酣畅淋漓的阅读体验,阅读中每每都要不停地感叹,每一位讲者虽都在上个世纪末到本世纪初才写就和发表了各自的看法,但在今天看来又是那么贴切。那些平时隐约感受到的压抑、阴暗面,难以言说却又在心中暗流涌动的呐喊,每一位作者都用精准和掷地有声的语言以一种简洁优雅的方式替读者们说了出来。本以为这部关于文学的研究作品会仅限于用简短的篇幅来阐释文学存在的原因和作用,但令人意外的就是,最后一章中,诺斯罗普竟直接跳出文学自身的框架,将文学的意义直接以关于人生的、社会的意义提升到了批判的角度,直指现代社会的工具理性弊病;这还真是没能逃过策划人的前言所说的:“这套书是理解今天之现代性的批判性思考,它应该成为今日社会的普遍知识,以帮助每个现代人在今天充满困惑的生活中保持批判的理性和审慎的乐观”。这本小册子虽始于文学,但并未仅仅囿于文学。
诺斯罗普这部关于文学的演讲篇幅极短,但字里行间的信息量极大,每一段话似乎都是一种隐喻,每一段话都在解释只属于文学的那个想象的世界,并在最后集中汇总注入了我们的“现实世界”——“这是一个英雄、神衹、提坦神和拉伯雷式巨人的世界,一个充满力量、激情、陶醉的世界,它们比我们在想象之外遇到的任何东西都更为伟大。这样的力量如果进入日常生活,就不仅会浸染我们,还会湮没我们”。这就是关于文学,这个想象的世界的有力总结。而进一步讲,这也是一种现实,一种存在于列斐伏尔那“表征空间”中的更为纯粹、凝练的真实,可谓是从文学的角度重新思考何为现实的问题,而文学已经超越了所谓的客观现实,用更为虚幻的视角告诉大众,什么才是更贴合人类社会尊严的现实,甚至是后退一步,我们所谓的客观、在地真实也可以说是用另一种叙事结构建构出来的想象空间,因为最初对这一空间的期待正是始于我们的脑海中。归根结底,所有的神话、宗教和社会范式一样,不过都是想象的范式,只要人,这种特殊动物的存在,世界,或者说现实就会被分为“主观”与“客观”,我们总以为这个世界就是这么二元对立的,但我们往往忘记了另一个视角,所谓的现实也可以被分为在地的现实和处于文学想象中的现实,这两个现实是一个平行世界(空间),同时存在并并行发展,有时甚至还会相互交融。所以,现实不过是一种想象的外在建构,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建构方式,早期我们相信宗教、近现代我们相信政治,到了当代,我们相信富有视觉冲击力的媒体叙事与经济的成功故事。这何尝不是当代社会的另一种“在地神话故事”?
想象构成了世界的“真实”,我们看到的所谓“客观”,也是一种关于人想象的投射,基于“客观”之上,还有另一重的真实,那是具备一种穿透力的真实,是想象中的想象,如果说人的存在本身即是一种奇迹,那么,文学的、艺术的、科学的想象世界便是这一宇宙奇迹的最好、最完美的证明,一切关于人的尊严与无尽的美好都在熔铸在这一重的空间当中。
而最后的最后,“希望”本身并不会在任何的文学或艺术那叙事想象空间中直接得以实现,“希望”本身在于——既然关于人的世界这个总体都是一种想象的产物,我们生活于自身建构的想象时间线当中,那么,两种关于想象的世界——“我们不得不生活于其中的”和“我们想要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便有相互交融并相互塑造改变的可能性;既然文学式的语言是可培养的,好的文学作品是可以反过来重塑“现实”生活的,那么,只要是心中始终存在着想象的田野,随着时间流逝,我们还是能够不断让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产生变化,虽然将客观的世界全然复刻为我们想象中的世界是一种极为遥远的幻想,但递归性告诉我们,正因如此,文学那想象的空间才得以存在,才得以显得如此美丽和神奇。
“即使一座宇宙的寿命可以预测,宇宙中生命的多样性也是无法统计的。我们的建筑,我们的美术、音乐和诗词,我们各自的生命:没有一个可以预测,因为这些都不是必然的。 仔细想想,得以存在便是一个奇迹,能够思考就是一件乐事。” ——特德·姜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