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
培 |
培,現代漢語常用字 、一級字 ,又用作姓 ,讀作péi,最早見於篆文,其本義是指給植物或牆堤等的根基壘土。
《禮記·中庸》:"故栽者培之。
"引申指扶助、培養,還可引申為塗抹、粉刷,把東西埋在灰、沙中保存等義。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培
拼音; péi
部首; 土
字碼; U+57F9
五筆; fukg
倉頡; gytr
鄭碼; bsj
筆順; 橫、豎、提、點、橫、點 、撇、橫、豎、橫折、橫
字級; 一級字
平水韻; 十灰
注音; ㄆㄟˊ
造字法; 形聲
總筆畫; 11
詞性; 動詞、名詞
形體結構; 左右結構
異體字; 㟝、垺、碚、坯、ࡌ�
字源演變
"培",形聲字。小篆從土,"咅"聲。隸變後楷書寫作"培"。 "土"是指土壤、土地。"咅"是"倍"的省字。"培"為加倍填土,本義是指給植物或牆堤的根基壘土。《說文》:"培,培墩土田山川也。"其意為:"培",在物體的根基處壘出土堆,培土使之成堆、培田使之固土、培山使之固本、培川使之固堤。陸游《鏡湖》:"增卑以為高,培薄使之堅。" 其意為:填土使地勢低下的增高,使基礎薄弱的堅厚。"土"為根基,為基礎;"咅"是加倍。由此可引申為對人才的培養。
舊時百姓造房,牆基多用泥土版築而成。如遇暴雨,雨水將會沖刷牆基,將泥土一點點沖走;平時因為風化、腐蝕等原因,牆基也會逐漸削弱,出於安全起見,需要定期修補牆基,給牆培土。日積月累,牆體會越變越厚,尤其是房屋的後牆,會壘加得格外穩固、厚實,所以"培"有時特指房屋的後牆,同樣,為了保護植物的根部,使之能為植物提供充分的水分和營養,也需要在植物的根部添加泥土,即培土。無論是給建築物的根基壘土,還是給花草樹木培土,"培"都起着保護、扶持的作用。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十三】【土部】培
培敦。土田山川也。從土咅聲。薄回切。 說文解
培敦、
逗。
土田山川也。
左傳。祝춍曰。分魯土田倍敦。釋文曰。倍本亦作陪。許所見作培為是矣。杜雲。倍、增也。敦厚也。左氏但言土田。而魯頌曰。錫之山川。土田附庸。大雅曰。告於文人。錫山土田。毛傳曰。諸侯有大功德。賜之名山土田附庸。魯頌箋雲。策命伯禽。使為君於東。加賜之以山川土田及附庸。令專統之。王制曰。名山大川不以封。諸侯附庸則不得專臣也。按封建所加厚曰培敦。許合詩以釋左也。引申為凡裨補之偁。
從土。咅聲。
蒲回切。按古音在一部。
康熙字典
【丑集中】【土字部】培
《廣韻》薄回切《集韻》《韻會》《正韻》蒲枚切,$音裴。《說文》培敦土田山川也。一曰益也,養也。《中庸》栽者培之。
又《集韻》薄亥切,音倍。重也。《莊子·逍遙遊》而後乃今培風。一曰鼻墨切,音卜。
又《揚子·方言》晉楚之閒,冢或謂之培。
又《廣韻》《集韻》$薄口切,音瓿。小阜也。《晉語》趙簡子使尹鐸為晉陽,必墮其壘培。
又《集韻》鋪枚切。同䬭,瓦未燒者。又蒲來切,音䗏。封垤也。又房尤切,音浮。人名。魯有申培公。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