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 孔夫子網 的圖片

基達,外文名:KEDAR,基督教聖經人名。

基督教的基本教義有上帝論、三位一體論、基督論、原罪論、救贖論、因信稱義等。基督教的經典是《聖經》,也稱《新舊約全書》,其中《新約聖經》27卷,與天主教[1]完全相同。《舊約》39卷,比天主教的《舊約》少7卷次經。天主教和基督教的《聖經》採用不同的譯本,譯法差別較大。基督教重要節日有聖誕節、復活節、受難節、聖靈降臨節(亦稱五旬節[2])、感恩節。

目錄

簡介

1. 以實瑪利的兒子(創廿五13;代上一29),他的後裔以此為族名。

2. 生活在巴勒斯坦與米所波大米之間的敘利亞──亞拉伯沙漠的遊牧民族。他們在主前第八世紀聞名於南巴比倫(I. Eph'al, JAOS 94, 1974,頁112),以亞賽先知曾預言他們的衰亡(賽廿一16-17)。他們發展「村莊」(賽四十二11),可能只是簡單的帳棚(H. M. Orlinsky, JAOS 59, 1939,頁22起),他們就住在這些黑色的帳棚之中(歌一5)。他們養牧大量羊群(賽六十7),與推羅做買賣(結廿七21)。在地理上而言,位於地中海西面的基提(Kittim)(居比路)與住於東邊沙漠的基達好像是相對的兩極(耶二10)。有一位詩人認為居住在基達人之中,猶如被放逐於蠻荒(詩一二○5)。

基達人聯同亞拉伯的其他部族,如尼拜約(Nebaioth)等,在主前第七世紀與亞述巴尼帕(Ashurbanipal)發生衝突(M. Weippert, Welt des Orients 7, 1973-74, 頁67)。正如耶利米先知所預言(耶四十九28),他們在主前599年被巴比倫的尼布甲尼撒二世攻擊(參 D. J. Wiseman, Chronicles of Chaldaean Kings, 1956, 頁32)。到了波斯統治的時期,基達諸王在世代相承的王國控制了跨越巴勒斯坦和埃及之間的重要通道,而波斯王亦視他們為當地的監督。尼希米的仇敵*基善(迦施慕)(尼六1-2、6)之子奎努努(Qaynu)的「基達王」稱號,就被發現刻在一個自埃及三角洲東部神廟出土的銀碗之上。​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