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堆石坝是一个科技名词。

中华文明是一种独特的文明[1],其文字也是非常独特的。在世界上所有的国家中,只有中国由于其民族文化强大的包容性与同化性而始终没有间断过的文化传承,这使汉字成为世界上较少的没有间断过的文字形式。约公元前14世纪殷商后期出现的甲骨文[2]被广泛认为是汉字的第一种形式,一直发展到今日,有三四千年的历史。

目录

名词解释

堆石坝的主体是用石料填筑,配以防渗体建成的坝。它是土石坝的一种。这种坝的优点是可充分利用当地天然材料,能适应不同的地质条件,施工方法比较简便,抗震性能好等。其不足是一般需在坝外设置施工导流和泄洪建筑物。

沿革

堆石坝有悠久的历史。中国公元前 256~前251年修建的四川都江堰水利工程,就是用竹笼装卵石叠成的。约公元200年,印度南部建成了高韦里河三角洲系统砌石堰工程,用于灌溉。500多年前修建的中国四川高岩头溢流堆石坝坝高3m,溢流量1000m/s,溢流面是用条石干砌的,至今仍在运用。19世纪中叶美国在西部的偏远矿区,修建了早期的堆石坝,上游面采用木板防渗。1931年美国建成了高100m的盐泉堆石坝,防渗体为钢筋混凝土面板。1934年德国修建了世界第一座高 13m的阿梅克沥青混凝土斜墙堆石坝。

由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堆石主要采用码砌或自高处向下抛填,再辅以压力水冲实的方法施工,对石料的块径和强度要求高。抛填的堆石坝,坝的密实度较低,建成后有较大的沉陷,容易造成防渗体破坏而引起类型坝体漏水。因此,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世界上修建的堆石坝数量不多,大于100m的高坝更少。

20世纪50年代出现了用定向爆破方法修建堆石坝。中国已建成坝高 82.5m的石砭峪坝。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重型振动碾等机械的出现,坝体堆石可碾压到相当高的密度,使坝的沉陷量大大减小,对石料也只要求一般的强度,并可将溢洪道、输水洞开挖出的石料用于填筑坝壳。这就使工程具有投资省、施工速度快和质量好等优点,从而出现了高堆石坝比重增加的趋势,坝的高度现已超过200m。1980年墨西哥修建的奇科阿森堆石坝,坝高261m。

钢筋混凝土面板碾压堆石坝也是6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世界上最高的钢筋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是巴西1980年建成的高160m的福斯-杜阿雷亚坝。中国湖北省的西北口钢筋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最大坝高85m。

类型

按防渗体设置的部位、施工方法及运用方式,堆石坝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心墙堆石坝:防渗体位于坝轴线处,两侧为堆石体。防渗体可以为土料、沥青混凝土、钢筋混凝土。1978年香港地区建成的高岛(东)沥青混凝土心墙堆石坝,坝高107m。钢筋混凝土心墙的受力条件比较复杂,容易产生裂缝,抗震性能也较差,现已很少采用。 如土心墙的位置稍偏向上游,且其上下游坡都倾向上游时,称为斜心墙堆石坝。

斜墙(或面板)堆石坝防渗体位于堆石体上游,材料有土料、钢筋混凝土、沥青混凝土、木材等。防渗土体可以放在堆石体上游,也可在土斜墙上设置较厚的堆石层。瑞士1967年建成的马特马克坝,高120m,防渗斜墙用砾质土填筑,上游坡较陡为1:1.7~1:2.1

钢筋混凝土斜墙(或面板)堆石坝,坝的上下游坡都接近堆石的自然坡。早期的钢筋混凝土斜墙坝,在斜墙下部干砌一层片石做垫层,以防止面板出现裂缝漏水。60年代以后发展的碾压钢筋混凝土面板堆石坝。 面板下一般设置一层垫层料和一层过渡层,靠近面板的垫层料要求渗透系数为10~10cm/s,当面板出现裂缝或止水破坏时,可防止大量漏水。钢筋混凝土面板可以做成只设竖向缝或分设竖向缝和水平缝。沥青混凝土可采用单层或双层。1936年阿尔及利亚建成埃尔格里卜沥青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坝高72m。木材做防渗体,现已经很少采用。

定向爆破堆石坝:当河谷狭窄,山体较厚,岸坡高陡,地质条件比较简单时,在两岸或一岸的山体中预挖药室,放置炸药,一次或分次爆破,使岩体按照一定的方向抛掷到河谷中,堆积成坝。然后再用一般方法填筑并修整到预定的断面和高度,并在上游设置防渗层。

重力墙式堆石坝 坝上游用混凝土、浆砌石或干砌石筑一重力式墙,下游为堆石体。在干砌石的上游用钢筋混凝土或沥青木板防渗。香港地区坝高 84m的新民坝,四川坝高51m的狮子滩坝均采用这种坝型。

过水堆石坝:于坝顶和下游坡采用钢筋混凝土或浆砌石等护面,并对坝脚加以防护,以防止水流冲刷基。现已建成的过水堆石坝的高度和溢流量均不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