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姆
目錄
塔姆 (物理學家)
父親是工程師。1917年投入俄國革命,但沒有正式參加共產黨。1918年畢業於國立莫斯科大學。 1958年12月10日 因發現並解釋切倫科夫效應,和蘇聯科學家切倫科夫、弗蘭克共同獲得第五十八屆諾貝爾物理學獎。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塔姆從事控制氫彈裂變的技術研究,以使這種聚為反應轉入和平應用。卒於莫斯科。
中文名 塔姆 外文名 Igor Yevgenyevich Tamm 出生地 俄國海參崴 出生日期 1895年7月8日 逝世日期 1971年4月12日 職 業 物理學家 畢業院校 國立莫斯科大學 代表作品 《電學原理》《中子的磁矩》《中子與質子間的交換力》
研究成果
塔姆作為莫斯科大學的教授和物理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對固體中漫射光的量子理論、光電效應、金屬以及熱核反應的控制方法等方面均有研究,並取得重要的成果。隨着1932年中子的發現,他對原子核中的質子與中子的作用力問題進行了理論上的探討,並於1934年發表了《中子與質子間的交換力》。1933年,他簡要地闡明了在半導體中電子表面態(塔姆能級)的存在。1934年他發表專題論文《中子的磁矩》。然而,他最為著名的工作還是對切倫科夫效應所作的理論解釋。1934年,切倫科夫發現了由γ射線轟擊半透明介質而發射出一種微弱的、淺藍色的輻射。塔姆與弗朗克在1937年提出的一種理論中,論述了這種輻射並不是由γ射線產生的,而是由於電子在介質中以大於光在介質中的速度運動時產生的。這種理論導致了對切倫科夫輻射的各種不同的應用,特別在核物理研究方面的應用尤為重要。由於他解釋切倫科夫效應的顯著成績,因此,塔姆教授於1958年同切倫科夫、弗朗克一起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金。塔姆還和曼德爾斯太姆(L·Mandelstam)教授共事20年以上(1920—1944),他們一起研究過量子力學中的時間與能量一之詞的不確定性。此外對基本粒子相互作用問題,塔姆教授也有「過專門的研究,1945年發表了《基本粒子相對論性相互作用》著作,他所解釋基本核粒子相互作用的方法稱為塔姆方法,這也是很著名的。由於他對和平利用核能量感興趣,因而進行了熱核反應的研究,並於1950年提出熱核反應的控制方法。1963年,他在美國電視上發表了關於國際裁軍的呼籲,為世界和平事業作了有益的工作。塔姆教授也從事過經典電動力學方面的研究,他所著的《電學原理》一書,很受我國物理工作者的歡迎。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他在愛丁堡學習。在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早期,他以量子力學為基礎,研究了固體中光的色散問題。1924年以後,他執教於國立莫斯科大學,1927年獲得教授頭銜。1937年與弗蘭克一起對切倫科夫輻射現象進行了解釋。1950年,他建議利用「箍縮效應」,用磁場把熱等離子體(帶電的原子碎片)控制在適當位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