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斯頓
人物生平
瑟斯頓(1887-1955),美國心理學家,美國心理測量學會的創立者之一,並任第一屆心理測量學會主席。瑟斯頓在測量理論、社會評價和人格等理論的應用方面均作出了巨大的貢獻。1933年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1938年當選為國家科學院院士。
人物軼事
能力層次結構理論 認為智力是一些基本心理能力(primary mental ability)的組合。 人類的智力是由七種基本能力組合而成: (1)語文理解(Verbal comprehension,V), 理解語文涵義的能力; (2)語詞流暢(word fluency, W), 語言迅速反應的能力; (3)數字運算(number, N), 迅速正確計算的能力; (4)空間關係(Space, S),方位辨別及空間關係判斷的能力; (5)聯想記憶(associative memory, M), 機械記憶能力: (6)知覺速度(perceptual speed, P), 憑知覺迅速辨別事物異同的能力; (7) 一般推理(general reasoning, R), 根據經驗做出歸納推理的能力
Ph.D. in Psychology from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17. Instrumental in the development of psychometrics. Developed statistical techniques for multiple-factor analysis of performance on psychological tests. Seminal works: The Vectors of Mind (1935) and Multiple-Factor Analysis (1947) http://www.sgipt.org/biogr/thursl.htm
瑟斯頓的群因素論簡介
瑟斯頓的群因素論簡介
瑟斯頓的群因素論又稱「基本心理能力論(primary mental abilities)」。
美國心理學家瑟斯頓(Louis L·Thurstone)是著名的心理計量學家,他憑藉着多因素分析的方法,突破過去的智力因素理論的框架,並提出了他的「基本能力」( Primary abilities)學說。瑟斯頓認為,個體的智力可分析為幾種基本能力因素,這些基本能力因素的不同配搭便構成每一個人獨特的智力整體。他的觀點與斯皮爾曼的智力二因論不同,斯皮爾曼的觀點是先有一個總的智力,然後有許多特殊智力,瑟斯頓則提出智力包括七種平等的基本能力。 瑟斯頓所提出的七種平等的基本能力是: 語詞理解(Verbal comprehension,V), 理解語詞涵義的能力;
語詞流暢(Word fluency, W), 語言迅速反應的能力;
數字運算(Number, N), 迅速正確計算的能力;
空間關係(Space, S),方位辨別及空間關係判斷的能力; 聯想記憶(Associative memory, M), 機械記憶能力:
知覺速度(Perceptual speed, P), 憑知覺迅速辨別事物異同的能力; 一般推理(General reasoning, R), 根據經驗做出歸納推理的能力。 瑟斯頓的七種基本心理能力是根據其中的六種能力的相關計算而成。各種心理能力並不是彼此獨立的,它們之間有一定的相關量。例如,推理(R)與語詞流暢(W)的相關為0.48;數字運算(N)與語詞理解(V)的相關為0.38;語詞流暢(W)與語詞理解(V)的相關為0.51。這似乎說明在群因素之外還存在着一般因素。瑟斯頓修改了關於各因素之間獨立性的看法,提出二階因素(Second order factor)的概念,即在彼此相關的第一階因素的基礎上,再度進行因素分析,但此時分析的不再是各種測驗間的共同因素,而是各種因素間的共同因素。 他認為斯皮爾曼的G因素可能是這種二階的因素,它在推理因素、語詞流暢因素和語詞理解因素中有較大的負荷,而與記憶因素、空間知覺因素和知覺速度因素只有較小的關係。但是,在評價一個人的智力時,分析特殊能力更有用。他說:「我們不要老是說智力,而是要說與這件事有關或無關的智力。」瑟斯頓在1941年根據上述七種基本能力編成的「基本心理能力測驗」( Primary Mental Abilities Test,PMAT)是著名的智力測驗之一,他證明確實存在着七種基本能力。 瑟斯頓的群因素論評價
斯皮爾曼和瑟斯頓都修正了自己的學說,二者趨於接近。斯皮爾曼的二因素說現在可以稱為「一般因素--群因理論」,而瑟斯頓的群因素說現在可以稱為「群因素-一般因素理論」。 瑟斯頓所提出的七種基本能力,已經成為心理學工作者研究智力結構的重要資料。在現代智力因素理論中,他的群因素論起着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自從群因素學說提出後,智力因素研究轉向對智力的深入的因素分析,此後形成兩種傾向:一種是構造包括普遍因素和各種基本能力在內的智力等級體系,另一種是在獨立的智力因素之上建立智力結構模型。
探索性因子分析法
探索性因子分析法(ExploratoryFactorAnalysis,EFA)
什麼是探索性因子分析法? 探索性因子分析法(ExploratoryFactorAnalysis,EFA)是一項用來找出多元觀測變量的本質結構、並進行處理降維的技術。因而,EFA能夠將將具有錯綜複雜關係的變量綜合為少數幾個核心因子。
探索性因子分析法的起源 因子分析法是兩種分析形式的統一體,即驗證性分析和純粹的探索性分析。英國的心理學家CharlesSpearman在1904年的時候,提出單一化的智能因子(ASingleIntellectualFactor)。隨着試驗的深入,大量個體樣本被分析研究,Spearman的單一智能因子理論被證明是不充分的。同時,人們認識到有必要考慮多元因子。20世紀30年代,瑞典心理學家Thurstone打破了流行的單因理論假設,大膽提出了多元因子分析(MultipleFactorAnalysis)理論。Thurstone在他的《心智向量》(VectorsofMind,1935)一書中,闡述了多元因子分析理論的數學和邏輯基礎。
探索性因子分析法的計算 在運用EFA法的時候,可以藉助統計軟件(如SPSS統計軟件或SAS統計軟件)來進行數據分析。
探索性因子分析法的運用 1、顧客滿意度調查。 2、服務質量調查。 3、個性測試。 4、形象調查。 5、市場劃分識別。 6、顧客、產品及行為分類。
探索性因子分析法的步驟 一個典型的EFA流程如下: 1、辨認、收集觀測變量。 2、獲得協方差矩陣(或Bravais-Pearson的相似係數矩陣) 3、驗證將用於EFA的協方差矩陣(顯著性水平、反協方差矩陣、Bartlett球型測驗、反圖像協方差矩陣、KMO測度)。 4、選擇提取因子法(主成分分析法、主因子分析法)。 5、發現因素和因素裝貨。因素裝貨是相關係數在可變物(列在表里)和因素(專欄之間在表里)。 6、確定提取因子的個數(以Kaiser準則和Scree測試作為提取因子數目的準則)。 7、解釋提取的因子(例如,在上述例子中即解釋為「潛在因子」和「流程因子」)。
探索性因子分析法的優點 1、EFA法便於操作。 2、當調查問卷含有很多問題時,EFA法顯得非常有用。 3、EFA法既是其他因子分析工具的基礎(如計算因子得分的回歸分析),也方便與其他工具結合使用(如驗證性因子分析法)。
探索性因子分析法的缺點 1、變量必須有區間尺度。 2、沉降數值至少要要變量總量的3倍。
探索性因子分析法的假定 對於主因子分析法來說,不存在異常值、等距值、線形值、多變量常態分配以及正交性等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