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墓
拼音; mù
部首; 土
五筆; AJDF
倉頡; TAKG
鄭碼; EKGB
字級; 一級字
平水韻; 去聲·七遇
注音; ㄇㄨˋ
字形分析; 上下結構
四角; 44104
統一碼; 基本區 U+5893
總筆畫; 13
字源演變
"墓",形聲字,從土,莫聲。"莫"表否定,為沒有;"土"為土地、土壤。"墓"字"莫"在"土"上,意為土上空無一物。 上古時期凡掘塘穴葬棺木,蓋土與地平,不植樹者稱"墓",後泛指墳墓。
"莫"的甲骨文為日落林中之形,是"暮"的本字,表示黑暗。"暮""土"意為黑暗的土地,意指地下。此處借指人死後所葬之處,即墳墓。隸變後的主要變化是彎曲的線條變為平直的線條,斷筆變成連筆。
《說文》:"墓,丘也。"段玉裁注:"丘自其高言,墓自其平言,渾言之則曰丘墓也。"《周禮春官冢人》:"正墓位。"也指塋域、陵園。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丘也。從土莫聲。莫故切。
說文解字注 (墓)丘墓也。墓字今補。丘謂之虛,故曰丘墓,亦曰虛墓。《檀弓》曰:"虛墓之閒,未施哀於民而民哀"是也。周禮有冢人、有墓大夫。鄭曰:冢、封土為丘壟,象冢而為之。墓,冢塋之地,孝子所思慕之處。然則丘自其高言,墓自其平言,渾言之則曰丘墓也。墓之言規模也。《方言》:凡葬而無墳,謂之墓。所以墓謂之墲。注引《漢·劉向傳》初陵之墲。今《漢書》作初陵之橅。從土,�聲。莫故切。五部。
康熙字典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ࠀ�莫故切,音暮。《說文》:丘也。鄭玄曰:冢塋之地,孝子所思慕之處。《禮·檀弓》:古不修墓。
又易墓非古也。《王制》:墓地不請。《周禮·春官》:墓大夫掌凡邦墓之地域,為之圖,令國民族葬。凡爭墓地,聽其獄訟,帥其屬而巡墓厲。注:墓厲,謂塋限遮列之處。庶人不封不樹,故不言冢而雲墓。
又《揚子·方言》:凡葬,無墳謂之墓,有墳謂之塋。故檀弓雲:墓而不墳。
又平曰墓、封曰冢、高曰墳。
又北谷曰墓。《史記·封禪書》:西方神明之墓。
又《集韻》:䝉晡切,音模。《前漢·班固敘傳》:陵不崇墓。注:墓音模。[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