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竹图
画作内容
文同的《墨竹图》以悬崖上倒垂的竹枝为主体,用水墨描绘倒垂的竹枝,笔法错落有致,尽显潇洒之态。
绘画技巧
茂密的竹叶和竹枝从左上方垂下来,又呈“S”形向斜上方伸展着,竹干由屈曲而挺伸,给人一种挣扎向上的动态感,寓意不屈的文人精神。竹枝虬曲向上,变化之中带有弹性,气度不凡中带有节奏美。整体观之有横空出世之态,枝叶疏密有致,生机盎然。 在用墨方面,《墨竹图》中的竹竿墨色偏淡,突出了竹叶的形态,主次分明。竹叶在墨色的处理上显出了墨分五色的缤纷之感,视觉效果极佳。文同以浓墨画出了竹叶的正面,又以淡墨渲染出竹叶的背面,使竹叶有了立体感。
文人评价
历代文人对文同《墨竹图》都评价极高,郭若虚说“富潇洒之态,逼檀栾之秀,疑风可动,不笋而成者也。”(《图画见闻志》卷三)苏轼则认为文同此幅《墨竹图》生动而富有趣味,“合于天造,厌于人意,盖达士之说寓也欤”(《净因院画记》)。在技法创新上,米芾评曰:“以墨深为面,淡为背,始于与可。”竹子常被文人高士用来表现正直的气节和纯洁的思想感情。文同的墨竹不仅象征了情操高尚的君子,同时也是他自我人格的隐喻,借竹枝的挺拔和竹叶的飘逸来抒发内心情感。在宋代文人的眼中,竹可以明志,亦可以寄情,文同创作这幅画的目的也是抒发文人情怀。
创作背景
在遥远的宋代,出现了一次艺术的高峰,一个非常重要的画家群体诞生了,他们就是:文人画家。他们的“文人画”对我国山水画和花鸟画的影响非常深远,这种带有文人情感的绘画作品反映出了文人学士们的生活理想和审美趣味。其实古代文人从事绘画的历史已久,但“文人画”作为艺术思潮的形成却是在北宋的熙宁年与元丰年之际。宋代最有影响的文人画家有李公麟、苏轼、文同、马和之、米芾、米友仁、赵孟坚、杨补之等。其中文人花鸟画家的杰出代表是文同,字与可,号锦江道人,生于1018年,卒于1079年,梓州永泰(今四川盐宁)人,又称石室先生与笑笑先生,是北宋著名花鸟画家。文同出生于书香门第,是苏轼的表兄,二人常在诗文、书画上切磋技艺。深厚的家族文化使文同爱好广泛,除了绘画,他还擅长诗文、书法,并且得到了文彦博和司马光的敬重。文同在文人花鸟画方面尤以墨竹见长,也兼画山水。 文人画与琴、棋、书并存,强调在画中突出人的主观意趣,注重书法元素在绘画中的运用,为艺术的创造和发展开拓了空间。文同常在庭院里种竹,细心赏竹、品竹,在竹林间饮茶、作画。经过长期与竹共处,他对竹子的结构和神韵了如指掌,所画之竹生动洒脱,随风舞动。文同有一幅《墨竹图》名垂青史,成为了墨竹的典范之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墨竹”是中国文人画的标本和尺度,也是一种基本功。*[1]
作者简介
文同(1018~1079年),字与可,自号石室先生,又号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县(今属四川绵阳市盐亭县)人。著名画家、诗人。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进士,迁太常博士、集贤校理,历官邛州、大邑、陵州、洋州(今陕西洋县)等知州或知县。元丰初年,赴湖州(今浙江吴兴)就任,世人称“文湖州”。元丰二年(1079)正月二十日,文同在陈州(今河南省淮阳县)病逝,未到任而卒,享年61岁。 他与苏轼是表兄弟,以学名世,擅诗文书画,深为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尤受其从表弟苏轼敬重。传派即为湖州竹派,影响深远。传世作品有《墨竹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