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夏之秋 (Xia zhi qiu)

夏之秋

夏之秋(1912年2月27日——1993年5月12日),原名夏汉兴[1]。小号演奏家音乐教育家中央音乐学院管弦系教授。原名夏汉兴湖北孝感人市孝南区闵集乡栗树湾人,出生于汉口市汉口三署街。

父亲夏博琴为汉口圣约翰小学教师兼圣约翰教堂琴师。家境清寒。3岁丧母,5岁时在父亲膝上学弹风琴,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埋下音乐的种子。8岁时,街道消防队长的一支五音号使他萌生了强烈的好奇心,遂迷上了吹小号,汉兴从孜孜不倦地自学发展成他学生时代的个人特长。上小学时便充当学校的司号员,迈开攀援铜管乐道路的最初步伐。 夏之秋的主要作品有《最后胜利是我们的》、《歌八百壮士》、《思乡曲》、《女青年战歌》、《远征轰炸歌》等。著有《小号吹奏法》等。

目录

用热血谱出悲壮的抗战之歌

组建武汉合唱团巡演南洋,《歌八百壮士》《思乡曲》至今还在海内外唱响

1937年“七·七”事变的爆发,让夏之秋中止了在上海国立音专才进行了一年的学业,回到了老家武汉,投身到如火如荼的抗日救国斗争。他参加了武汉文化界抗敌工作团,并任音乐组组长,全面负责音乐方面的宣传活动。这时他将自己的名字“夏汉兴”更名为“夏之秋”,为的是使自己铭记住,祖国正处于生死存亡之秋,记住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

夏之秋很快就在武昌和汉口组织起两支抗敌工作团歌咏队,到学校、工厂、街头去宣传抗日,用歌声来唤起民众。在这火热斗争的激励下,他拿起笔谱写抗日的战歌[2]

这首沉雄豪迈、坚定激昂的歌由著名歌唱家周小燕汉口三教街俄国俱乐部首唱,“中国不会亡”的歌声第一次在武汉响起,很快传遍千山万水;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成为鼓舞全国军民奋勇抗日的响亮号角之一,一直传唱至今;1993年被评为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3]

评价

夏之秋是乐坛奇才。他是我国第一代有突出贡献的铜管乐专家。在他那个时代前期,我国西洋铜管乐的演奏和教学是冷门,乐器制造是缺门。他异军突起,一人在这三个方面有杰出贡献,全面提高了铜管乐的地位。这在当代乐坛是极少见到的。在前两方面,夏先生在1936年24岁时即有“中国第一把小号手”之誉。从18岁任文华军乐教员到1986年退休执教55年,他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铜管乐演奏家。即使文革期间接受批判,身心受折磨的情况下仍不忘振兴小号。1973年病愈后,他又埋头编著《小号吹奏法》(1978年正式出版),总结毕生经验,此书先后再版十多次[4]


視頻

《思乡曲》夏之秋曲:戴天道词:臧玉琰演唱


黃源尹 sings 思鄉曲 (戴天道词 夏之秋曲)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