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同龢
夏同龢(1874年-1925年)中國近代政治人物。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參加癸巳科鄉試,中舉人。清光緒二十四年(1899年)被光緒帝"親筆御點"為戊戌科(恩科)一甲一名進士(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公派留學日本法政大學,是中國第一個以狀元身份留學的人,攻讀工業和經濟,學成回國。
夏同龢 | |
---|---|
夏同龢 | |
出生 | 1874 |
國籍 | 清朝 |
知名作品 |
|
目錄
生平
夏同龢是屯堡人後裔,其先祖明朝初年(1389年)由江蘇南京隨戍邊部隊來到貴州,後定居麻江縣高梘堡,迄今已600餘年。1874年夏同龢出生於書香官宦之家,父親夏源歷任雲南、四川等地官職。夏同龢自幼隨父奔走各地,見多識廣,大西南豐厚的土壤引領了他最初的成長。
此時的中國,推動近代化的洋務運動正開展得如火如荼,各種新思想緩慢但不可阻擋地開始滲透到龐大帝國的每一個角落。然而科舉考試仍是所有讀書人唯一的選擇,夏同龢也不例外。
光緒十九年(1893), 夏同龢在貴陽參加貴州鄉試中舉,主考官是廣西狀元劉福姚。在這三年才舉行一次的省級統考中,夏同龢名列第二十九名,本次考試的錄取名額是50名,考取舉人後就可以授予官職。
光緒二十四年(1898)三月,夏同龢來到北京參加會試,會試主考官是戶部尚書孫家鼐,他也是一名狀元,是北京大學的前身京師大學堂的創辦者。會試在鄉試後第二年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舉人齊集京師,即將參加的會試將使他們有機會進入國家政治的核心圈,有機會實現讀書人"兼濟天下"的理想。本次會試從數千名舉人中錄取了346名貢士,夏同龢是第134名。他們是經過層層選拔的科舉精英,他們將獲得踏入紫禁城接受當朝皇帝考試的機會,他們因此成為人人艷羨的天子門生。
光緒二十四年四月二十四日(1898年6月9日)清晨,夏同龢來到紫禁城保和殿參加殿試,正在醞釀一場變革的主考官光緒皇帝就"求才、經武、綏遠、理財"等四個方面的問題發問,夏同龢就這四個問題進行了邏輯縝密的回答。當夜幕降臨,夏同龢起身交上自己的答卷,走出了保和殿。此時的紫禁城顯得很安靜,但無論是國家還是個人的未來,都如同這漸漸沉去的暗夜一般變得更加莫測。
殿試兩天後(6月11日)光緒皇帝斷然發布《定國是詔》,震驚中外的"戊戌變法"運動拉開了帷幕,同樣是科舉精英的進士康有為和舉人梁啓超是這場變法運動的主力軍,他們試圖要完成的是使中國實現資產階級的變革。
6月12日,所有的貢士們齊集東長安門外,變法並沒有影響既定的程序,按照清制慣例,讀卷官將排在前十位的考卷送到光緒皇帝手中。剛在頭一天宣布變法的光緒皇帝"御筆欽點"夏同龢為戊戌科一甲一名進士(狀元)。欽定名次後變法在推進,但狀元的頭銜,依然是那個時代讀書人的最高榮耀。奪魁之後的夏同龢隨即授修撰一職,進入翰林院。翰林院是國家最高學術機構,同時也是官員的後備基地,明清時期朝廷重臣幾乎都出自翰林院,進入翰林院,即意味着踏入仕途,進入國家政治的核心圈。對於在戊戌變法這個非常之年產生的狀元來講,夏同龢註定將在這非常之世有非常之經歷。
夏同龢,麻江縣高梘人,於1898年考中清戊戌科狀元,成為貴州歷史上僅有的兩個文狀元之一。1904年,夏同龢東渡日本留學,入法政大學法政速成科第一班學習法政,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取得狀元和留學生雙重身份者。在日期間,夏同龢學習刻苦,成績優秀,其考試文章《清國財政策論》全文刊載於日本《法律新聞》上。同時,夏同龢還完成了《行政法》一書的編寫,該書是中國最早介紹現代行政法律制度的書籍之一。他是中山大學的前身廣東法政學堂的籌辦者,這所學堂是中國最早期實施法政教育的專門學堂,培養了許多活躍在中國政治舞台人物。1905年11月,夏同龢出任廣東法政學堂(今中山大學前身)監督(即校長)。1913年,夏同龢為第一屆國會成立時眾議院議員,1917年9月8日任江西省實業廳廳長,至1919年6月28日去職。民國十四年(1925)辭世。
其書法著名,書法以對聯、扇面、匾額等各種形式保留下來,遺墨有為潮州丘逢甲故居題寫的門聯"馬來西極,龍臥南洋"。遺蹟有貴陽夏狀元街,故里的"狀元第"等。
中華民國成立後廣東法政學堂更名為廣東公立法政專門學校,原來法政學堂教員陳融出任校長,而夏同龢則先回到貴州, 後由貴州選為眾議院議員,北上來到北京。
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議會議員,夏同龢最初加入的黨派是國民黨,是最早期的國民黨員。當時國會各黨派為爭奪更多議會席位以謀求更多權利,展開了激烈的競爭。夏同龢為避開紛爭,離開了國民黨,於1913 年5月發起成立超然議員社這個獨立的黨派組織。它"以不偏不倚之精神調和黨見,維持國是為宗旨"。
同年7月他被推選為憲法起草委員會規則委員,後被選為起草委員會六名理事之一。在這群平均年齡只有三十三歲的年輕委員們中間,夏同龢是舊功名最高的人,但他並不保守,在歷時三個多月的憲法起草時期,夏同龢提出了不少具有共和精神的看法。如在總統選舉問題上,他提出了由人民初選後組織選舉機關選舉總統的這樣一種美國式的總統選舉辦法。
就在夏同龢兢兢業業參與憲法起草期間,當時在保定軍校上學的貴州天柱人王天培邀約兩名同伴來到了北京,血氣方剛使他們無所顧忌地宣洩着對袁世凱的不滿,最終他們因言辭過激而被捕。夏同龢聽說此事後,立即慷慨出手設法營救,出獄後的王天培被夏同龢送回了保定軍校,軍校畢業後,王天培一路征戰沙場,立下赫赫戰功,成長為一代北伐名將。
1914年袁世凱解散議會後夏同龢歷任政事堂僉事、知事試驗委員、湖南都督府高等顧問官、湖南國稅廳籌備處處長、法制局僉事等職。
1917年至1919年夏同龢出任江西省首任實業廳廳長,曾協助人稱"長江三督"之一的江西督軍陳光遠,為維護地方和平作出了一定貢獻,並獲總統授予的二等大綬嘉禾章。
1919年初江西省參議院議長李盛鐸準備組織仙居公司,將位於九江的城門山鐵礦抵押給日本人借款。此事引起議員極大不滿,議員們認為此礦山歸江西省有,堅決反對抵押借款,反對私人開採。當時的《申報》、《民國日報》等都進行了跟蹤報道。
在此案的交涉過程中,作為礦山的主管部門領導省實業廳長夏同龢不可避免的成為了議員們調查和質問的對象。實際上,城門山鐵礦抵押借款的根本原因是因為軍費不足,其複雜程度已經遠不是一個實業廳長所能控制的,但作為一個有着良好法學素養的人,夏同龢兩次到議會接受質詢,兩次提出辭呈。
當時因社會動盪,軍閥混戰,議會並不能起多大作用,大多不被重視。夏同龢作為行政官員,能尊重議會,接受議會質詢並最終提出辭職,體現了他作為一個法政人的氣度。而這起案件也因此作為議會發生作用的成功代表,成為江西議會史上最重要的案件之一。
1919年6月,夏同龢辭去江西省實業廳長職務,回到北京,晚年的他潛心佛學。從1919到1921年間,夏同龢組織北京數十家富戶為北京著名的內八剎之一----廣濟寺購置了多達近十頃的土地用於供養寺中僧人和作佛事之用,解決了該寺的資金問題,使該寺得以繼續蓬勃發展。
1925年,夏同龢心臟發作,經醫治無效,於北京劈柴胡同住所逝世。
評價
夏同龢一生經歷豐富,他的足跡遍布大江南北,他留給後人的作品除了那部奠定他在中國近代行政法學史地位的《行政法》外,還有他為近代著名實業家鄭觀應的詩集《羅浮待鶴山人詩草》所寫的序言;為名震東南亞廣東著名僑商高學能撰寫的阡表,該阡表至今仍屹立在泰國曼谷;為著名愛國詩人丘逢甲故居多處題字;為廣東十大園林之一潮陽西園的多處題字;為如今蜚聲海內外的福建永定土樓王子---振成樓的建造者林鴻超題寫對聯等等。夏同龢留給後人的還有兩條街道:一條是位於貴陽市團井巷的夏狀元街,因夏同龢曾在此居住而得名;另一條街道則是位於廣州市越秀區的法政路,當年夏同龢籌措十萬銀元經費在此選址建起了廣東法政學堂,隨後法政學堂名揚全省,學堂所在街道也因此得名法政路。但令人遺憾的是在這兩條街道上,已經再也找不到昔日的痕跡。在他的故鄉麻江縣高梘村獅山腳下的狀元第,原有親筆寫的"狀元第"匾和"努力崇明德,隨時愛景光"楹聯。如今這座狀元第已成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從1874年出生到1925年去世,夏同龢所處的時代是被陳寅恪先生稱為"千年未有之變局"的時期。從帝制狀元到走向共和,他始終積極入仕,與時俱進,完成了一次次蛻變、一次次轉身。透過夏同龢的一生,我們看到了一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