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蕊金絲桃
多蕊金絲桃(學名:Hypericum choisianum Wall. ex N. Robson)是藤黃科,金絲桃屬灌木,高可達2米,叢狀,莖紅至橙色,通常短於葉;皮層灰褐色。葉具柄,葉片三角狀披針形或稀為三角狀卵形至卵形,邊緣平坦,堅紙質,上面綠色,下面淡綠但不呈蒼白色,葉片腺體呈條紋狀和點狀。花序具花,近傘房狀;苞片葉狀至狹橢圓形,宿存。花淺至深杯狀;花蕾卵珠形,萼片離生,在花蕾.及結果時開張至下彎,花瓣深金黃色,寬倒卵形至倒卵狀圓形,雄蕊每束有雄蕊,花葯金黃色。子房多少呈寬卵珠形,蒴果卵珠狀圓錐形至近圓球形,種子深褐色,圓柱形至圓柱狀橢圓形,4-6月開花,9月結果。
目錄
分布範圍
形態特徵
灌木,高.米,叢狀,有直立至開張的枝條。莖紅至橙色,幼時具4縱線棱及兩側壓扁,最後呈圓柱形;節間長1.5-5.5厘米,通常短於葉;皮層灰褐色。葉具柄,葉柄長2-4毫米;葉片三角狀披針形或稀為三角狀卵形至卵形,長2.5-8.8厘米,寬1-4.2厘米,先端銳尖或漸尖至鈍形或稀為圓形,基部寬楔形至圓形或近心形,邊緣平坦,堅紙質,上面綠色,下面淡綠但不呈蒼白色,主側脈3-5對,分枝,下方者有時分離,中脈分枝凹陷,第三級脈網幾不可見至明顯而較密集,腹腺體無,葉片腺體呈條紋狀和點狀。
花序具1-7花,自莖頂端的第1節生出,近傘房狀;花梗長3.5-11毫米;苞片葉狀至狹橢圓形,宿存。花直徑4-7厘米,淺至深杯狀;花蕾卵珠形,先端驟銳尖至鈍形。萼片離生,在花蕾.及結果時開張至下彎,狹至很寬的橢圓形,長0.7-1.8厘米(若明顯葉狀則更長),寬0.2-1厘米,先端銳尖至具小尖突或更稀為鈍形,全緣,中脈明顯可見,小脈不顯著,腺體多數,線形,向頂端斷線形。花瓣深金黃色,寬倒卵形至倒卵狀圓形,長1.6-3厘米,寬1.5-2.2厘米,長約為萼片的1.7-2.2倍,邊緣全緣,無腺體,有近頂生的小尖突,小尖突先端圓形。雄蕊5束,每束有雄蕊60-80枚,最長者長6-10毫米,長約為花瓣的1/3-2/5,花葯金黃色。子房多少呈寬卵珠形,長(5-)6-8(-9)毫米,寬1毫米;花柱長3-5毫米,長為子房的1/3-7/10,近頂端外彎;柱頭狹頭狀。蒴果卵珠狀圓錐形至近圓球形,長(0.9-)1.4-1.9厘米,寬0.8-1.2厘米。種子深褐色,圓柱形至圓柱狀橢圓形,長0.7-1毫米,有龍骨狀突起或有狹翅,表面有淺的線狀網紋至線狀蜂窩紋。花期4-6月,果期9月。
生長環境
多蕊金絲桃在中國西藏自治區林芝地區的分布極為廣泛,其垂直分布從河谷到高山、海拔2500-3400米地帶均有分布,尤其以2900-3100米垂直高度最為集中。多分布在河谷地帶陽坡,谷地開闊的半陽坡及有石灰石露頭的階地陽坡之中下部灌叢,林緣或溝谷旁。年降水量680毫米,年蒸發量約1540毫米,年平均相對濕度68.5%,年平均氣溫16.3℃,無霜期176天,年日照時數1961.5小時,≥100C的積溫為22-27℃。土壤為沙質土。多蕊金絲桃容易生長適應性強,喜光,具有耐旱,耐寒,耐瘠薄土壤的優良特點,適各種土壤生長。[2]
繁殖方法
播種:
種子采自野生植株上。將採集的種實置於室內陰乾至蒴果開裂後,每個種實的種子數量。然後用土壤篩篩取種子,測其千粒重、含水率。同年進行實驗室發芽實驗,採用培養皿內裝吸水濾紙,經沸水消毒處理後,作為繁殖器皿,播後將繁殖器皿置於室外和室內,每天澆水保持濾紙濕潤,並揭蓋通氣;在每天下午6時左右蓋上皿蓋,並用檯燈保持光照和溫度。15天左右發芽,發芽率80%。
組培:
採用中國西藏林芝地區野生花卉多蕊金絲桃的莖斷為外植體。
經黃化處理的外植體污染率低,但分化明顯沒有野外直接採用的外植體強。
在MS培養基上,當NAA濃度為0.5毫克/千克時,BA濃度取1-4毫克/千克時,多蕊金絲桃的芽誘導率較高,而且去除頂端是促進芽發生的有效途徑。
採用MS+IBA3毫克/千克作為壯苗培養時最為有效,產生的芽健壯。在再一次的培養中,MS+IBA3毫克/千克上培養的芽叢再次轉接到MS+NAA0.5毫克/千克+BA1毫克/千克上後才能繼續擴繁。
在1/2MS+IBA2毫克/千克+BA0.5毫克/千克+KT6毫克/千克+0.2AC(活性碳)培養基上生根效果明顯。
栽培技術
主要價值
綠化:
多蕊金絲桃植物的適應性能力強,適宜於環境惡劣的工礦區、高速公路沿線斜坡、高爾夫球場的綠化。
觀賞:
多蕊金絲桃植物的花,深杯型,葉及其形態均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其花色澤鮮黃(鮮為白色),花形端莊,花期較長,其枝葉繁茂,葉色秀麗,樹形柔美,果實鮮紅色,具有廣泛的園林應用前景,可作:⑴切花栽培;⑵盆栽觀賞;⑶花壇和分車帶叢植;⑷綠籬和庭院種植;⑸點綴於草坪和林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