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夜箏
圖片來自搜狐網

夜箏是一首七言絕句,寫的是樂妓夜間彈箏的情景。前兩句寫深夜裡,一位女子正在明月的照耀下彈奏着古箏,一邊彈一邊感懷自己的生平;後兩句說她在彈箏時突然停住了,古箏發出一聲嗚咽之音,這頃刻的停頓中包含着說不盡的深意。全詩構思巧妙,剪裁精煉,餘味無窮

目錄

原文

白居易〔唐代〕

紫袖紅弦明月中,自彈自感暗低容。

弦凝指咽聲停處,別有深情一萬重。

譯文

月光下紫色衣袖隨着手指在琴弦上拂動,得心應手的琴技和沉浸入曲的神情使人產生無窮的想象。

忽然,弦聲凝絕、柔指輕頓,那片刻的寧靜又訴說出千萬重的深情。

賞析

  若要把白居易《琵琶行》裁剪為四句一首的絕句,實在叫人無從下手。但是,《琵琶行》作者的這一首《夜箏》詩,無疑提供了一個很精妙的縮本。

  「紫袖」、「紅弦」,分別是彈箏人與箏的代稱。以「紫袖」代彈者,與以「皓齒」代歌者、「細腰」代舞者(李賀《將進酒》:「皓齒歌,細腰舞。」)一樣,選詞造語十分工整。「紫袖紅弦」不但暗示出彈箏者的樂妓身份,也描寫出其修飾的美好,女子彈箏的形象宛如畫出。「明月」點「夜」。「月白風清,如此良夜何?」倘如「舉酒欲飲無管弦」,那是不免「醉不成飲」的。讀者可以由此聯想到潯陽江頭那個明月之夜的情景。

  次句寫到彈箏。連用了兩個「自」字,這並不等於說獨處(詩題一作「聽夜箏」),而是旁若無人的意思。它寫出彈箏者已全神傾注於箏樂的情態。「自彈」,是信手彈來,「低眉信手續續彈」,得心應手;「自感」,彈奏者完全沉浸在樂曲之中。唯有「自感」,才能感人。「自彈自感」把演奏者靈感到來的一種精神狀態寫得惟妙惟肖。舊時樂妓大多都有一本心酸史,詩中的箏人雖未能像琵琶女那樣斂容自陳一番,僅「闇低容」(闇:àn,黯淡)三字,已能使讀者想象無窮。

  音樂之美本在於聲,可詩中對箏樂除一個籠統的「彈」字幾乎沒有正面描寫,接下去卻集中筆力,寫出一個無聲的頃刻。這無聲是「弦凝」,是樂曲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這無聲是「指咽」,是如泣如訴的情緒上升到頂點所起的突變;這無聲是「聲停」,而不是一味的沉寂。正因為與聲情攸關,它才不同於真的無聲,因而聽者從這裡獲得的感受是「別有深情一萬重」。

  詩人就是這樣,不僅引導讀者發現了奇妙的無聲之美(「此時無聲勝有聲」),更通過這一無聲的頃刻讓讀者去領悟想象那箏曲的全部的美妙。《夜箏》全力貫注的這一筆,正是《琵琶行》中「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一節詩句的化用。

  但值得讀者注意的是,《琵琶行》得意的筆墨,是對琶樂本身繪聲繪色的鋪陳描寫,而《夜箏》所取的倒是《琵琶行》中用作陪襯的描寫。這又不是偶然的了。清人劉熙載說:「絕句取徑深曲」,「正面不寫寫反面,本面不寫寫背面、旁面,須如睹影知竿乃妙。」(《藝概》)尤其涉及敘事時,絕句不可能像敘事詩那樣把一個事件展開,來一個鋪陳始末。因此對素材的剪裁提煉特別重要。詩人在這裡對音樂的描寫只能取一頃刻,使人從一斑見全貌。而「弦凝指咽聲停處」的頃刻,就有豐富的暗示性,它類乎樂譜中一個大有深意的休止符,可以引起讀者對「自彈自感」內容的豐富聯想。詩從側面落筆,收到了「睹影知竿」的效果。

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長慶元年(821),詩人在長安時。此詩為一彈箏女子而作。同時是詩人對《琵琶行》一詩的縮寫詩篇。

簡析

  《夜箏》是一首七言絕句,寫的是樂妓夜間彈箏的情景。前兩句寫深夜裡,一位女子正在明月的照耀下彈奏着古箏,一邊彈一邊感懷自己的生平;後兩句說她在彈箏時突然停住了,古箏發出一聲嗚咽之音,這頃刻的停頓中包含着說不盡的深意。全詩構思巧妙,剪裁精煉,餘味無窮。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於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於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