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大儀鎮之戰

來自  人民政協網 的圖片

中文名稱: 大儀鎮之戰

發生時間: 1134年10月

地點: 今江蘇揚州西北

意義: 重重地打擊了金齊聯軍銳氣

大儀鎮之戰:南宋紹興四年(金天會十二年,1134年)農曆十月,在宋金戰爭中,宋軍在大儀鎮(今江蘇揚州西北)地區,擊敗金與偽齊聯軍的一次伏擊戰,是南宋十三處戰功之一。

目錄

戰前分析

縱觀宋金戰爭史,紹興四年之前,宋軍處於劣勢,金軍處於絕對優勢。自雙入交戰以來,宋軍除川陝戰場以外,每戰必敗;金軍幾乎攻元不克,所向披靡。但金畢竟是小國,想一舉滅宋並穩固地統治遼闊的占領區是相當困難的。因此,金朝於建炎四年扶植劉豫偽齊傀儡政權,企圖以此牽制東南戰場,集中兵力爭下川陝戰場。然而,金軍雖然穩住了東南戰場,但西北戰場卻沒有達到最終目的。從建炎四年九月到紹興四年二月,歷經富平之戰和尚原之戰饒風關之戰仙人關之戰,金軍雖然攻占了陝西大部,仍始終不能攻入四川,金軍決意入川、順江而下、消滅南宋的計劃就徹底破產了。於是,金軍的進攻重點又轉回到東南戰場,直接近攻南宋政權,試圖一逞。

南宋政權到紹興四年前後,已經站穩了腳根,內亂漸平,經濟復甦,韓世忠、岳飛等抗金名將已經在戰爭中成長起來。紹興四年五月至八月,岳飛所部第-次北伐,從偽齊政權手中收復了襄陽、隨、唐等六州郡,大有恢復中原之勢。岳飛北伐,在金朝和偽齊統治者中引起震動。

早在仙人關之戰結束後的四月份,宋朝的左諫議大夫唐輝就已經預見到,金軍在川陝戰場長期不能得手,必然會把重兵調到東南戰場。岳飛所部進行的有限度的北伐,收復襄陽(今湖北襄樊)等六郡(參見岳飛收復襄陽六郡之戰),給偽齊政權以嚴重威脅,使偽齊誤認為宋軍即將收復中原,並將進軍燕雲,因此先發制人,主動進攻南宋。

於是,"劉豫遣人請於國主(金太宗)乞師。主命諸將議之粘罕、兀朮以為難,訛里朵以為可,於是,訛里朵、撻懶權左右副元帥,調渤海漢兒軍五萬人以應豫。……訛里朵請予帝,以兀朮先嘗過江,知地理險易,乞使將前軍。……訛里朵、撻懶下令,禁燕雲等路漢軍不得僱人代名,須以正身"。偽齊主劉豫派其子劉麟和其侄劉倪率軍配合,戰略意圖是"趨淮甸,渡長江,直搗吳會",一舉滅掉南宋政權。是年九月,"金人及偽齊之兵分道渡淮",金齊聯軍分二路南下,"騎兵自泗攻滁,步兵自楚攻承(高郵),楚州守臣樊序遁,韓世忠自承州遲保鎮江,南宋震恐"。

金軍在建炎三年春天曾為活捉宋高宗而奔襲揚州。同年秋冬又攻到江南"搜山檢海",已經把趙構嚇破了膽,許多官僚也心有餘悸,所以,當聞知偽齊聯軍合力南下之時,南宋朝廷一片驚慌。"諜報至,舉胡朝恐。或勸上他幸,議散百司"。宰相朱勝非聽到金齊聯軍南下,勸宋高宗象建炎二年那樣棄城逃跑;但是,避深山,進大海,並非為全之策。張俊曾對宋高宗說過:"避將河之?惟向前一班,庶可脫。"宰相趙鼎對宋高宗說"戰而不捷,去未晚也。"於是,趙構才決定自己和和武官留在臨安,後宮和文官可以四散逃命,並且聲言要率軍親征,但遲遲不肯動身。實際上是心裡害伯,想看戰事的發展而決定進退。

戰役經過

紹興四年(1134年)九月,金軍統帥兀朮和金將聶兒孛堇率領金軍,聯合偽齊劉豫的軍隊,接近十萬,號稱50萬,南下攻宋,向淮南進犯。騎兵自泗州(今江蘇盱眙西北)攻滁州(今安徽滁縣),步兵自楚州(今江蘇淮安)攻承州(今江蘇高郵),企圖爾後渡江會攻臨安(今浙江杭州)。

九月二十六日,金軍攻楚州(今江蘇淮安)。宋淮東宣撫使韓世忠軍自承州退守鎮江(今屬江蘇)。

宋高宗雖然夢想求和,但又不得不部署防務。於是一面急忙派出使者工部侍郎魏良臣等向金軍求和,一面急令韓世忠籌劃防守。韓世忠於十月初四日進駐揚州,立刻進行了軍事部署:派部將解元防守承州,抵擋敵人的步兵;他親自率領騎兵駐屯大儀鎮(江蘇揚州西70里),迎擊金軍騎兵。《三朝北盟會編》記載了韓世忠接到高宗詔令後的軍事部署和決定與金軍決一死戰的決心:

王受詔感泣,曰:"至尊憂勤如此,臣子何以生為!"遂自鎮江濟師,以前軍統制解元守高郵候虜步兵,而王親提騎隊往大儀以當淮泗之寇,伐木為柵,自斷歸路,大會將佐日:"全人馬步分道並進,車駕方在江南,如有不勝,必為社稷憂。諸軍奮忠勇以報國,此其時矣。吾平昔恨無死所,以拔橋斷路示無生還之望。"遂大饗戰士,皆敢奮。氣自百倍。

此時,南宋求和使魏良臣、王繪到金軍軍中求和,路過韓世忠的防區,他們在席間,正好高宗命令韓世忠撤軍防守長江的詔令也到,韓世忠將計就計,故意泄漏給他們,並借之口對兀朮說:"有詔移屯守江",以麻痹金軍,然後違背詔令、出其不意,率部進駐大儀鎮,並在那裡分立5陣,設下20餘處埋伏。十月中旬,金將萬夫長聶兒孛堇從魏良臣口中得知韓世忠退守鎮江,中計的金軍喜出望外,聶兒孛堇派別將撻孛也率領數百前哨鐵騎兵直奔揚州,準備襲擊宋軍。當金軍進入宋軍埋伏時,宋軍聽到命令鼓聲,齊聲殺出,金軍才知中計,慌忙逃命。《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對當時的戰爭場面記載道:

"世忠傳小麾嗚鼓,伏者四起。五軍旗與敵旗雜出,敵軍亂,弓刀無所施,而我師迭進,背嵬軍備持長斧,上砍人胸,下捎馬足,敵全裝陷泥淖中,人馬俱斃,遂擒撻也。"[1]

這一仗,宋軍擊敗金軍南侵的前哨部隊,俘金將士200多人。同日,韓世忠所遣部將董嘆,與金軍在大長(今安徽天長)遭遇,打退金軍進攻,擒獲金兵40餘人。次日,金軍攻承州,又遭到解元伏兵襲擊,擒獲金兵148人。雙方1日13戰,韓世忠及時派兵援助,並率軍追至淮河岸邊,"俄而_於至,窮追於淮,軍復大戰,敗潰奔走,相蹈藉沒溺死者不可勝計"至此,大儀鎮之戰取得了勝利,挫敗了東路金軍的南下企圖。金軍進犯淮東遭到失敗後,兀朮和撻懶便率兵10萬轉攻淮西,又遭岳飛部將牛皋、徐慶的沉重打擊;由於連日雨雪,糧道通,供給困難等等因素,他們滅宋的計劃失敗,只有北撤了。

戰役意義

大儀鎮之戰的勝利,不僅對於紹興四年宋軍打敗金齊第一次聯合軍事進攻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在南宋抗金史上也具有重要意義,因而博得當時人和後來學者的高度讚揚。

首先,它是在戰爭的初期重重地打擊了金齊聯軍,狠挫了其銳氣.鼓舞了南宋軍民的鬥志,為打敗金齊第一次聯合進攻創造了有利條件。

當時。金齊聯軍南下的兵力總數為三四十萬人,在東南地區保衛臨安的宋軍總數只有十幾萬人,並且宋軍防線過長,韓世忠。劉光世、張俊二大將之間存有隔閡,難以相互配合。所以,金齊聯軍占行絕對的軍事優勢,揚言"直搗吳會",一舉滅掉南宋政權。但是,韓世忠組織的大儀鎮之戰,連戰連捷,屢挫敵鋒.給氣勢洶洶的金齊聯軍當頭一捧。況且,建炎四年的黃天盪之戰,韓世忠給金兀朮以嚴重打擊。金軍此次南犯,首先就想找韓家軍報仇。金軍將領進入淮南後,多次向宋朝使者打抹韓家軍的兵力與動向。在這種形勢下,韓世忠在沒有友軍配合的情況下,孤軍北上,獨迎敵鋒,再次教訓了金兵.大長宋軍鬥志。宋高宗得到捷報後,賜札給韓世忠說;"聞卿獨抗大敵,剿殺大半,數以萬計,攘逐接連過淮,全師而還,甚慰朕望。"韓世忠大儀鎮之戰的勝利,使宋朝的君臣將領吃了定心丸。雖下詔親征但遲遲不肯迅速動身的宋高宗,見韓世忠連戰連捷,軍心思奮,這才從臨安開出大駕,擺出皇帝親征的架勢。一向怯懦避敵的劉光世,也在朝廷的敦促下把軍隊從江南開到江北。

此後,金齊聯軍的主力部隊到達前線,韓世忠和劉光世等軍奉命撤到長江南岸進行防禦,只留少量精兵在江北襲擾敵軍,雙方的戰爭進入相持狀態。但是,金齊聯軍遠道而來,利於速戰速決。時值初冬季節,氣候日趨寒冷,金齊聯軍更難對峙下去,更急於與宋軍決戰。但又不敢貿然渡江南下。史載:金軍"右副元帥完顏昌在泗州。而右都監宗弼屯於竹塾鎮,嘗以書幣遺淮東宣撫使韓世忠約戰。世忠方與諸將飲.即席遣伶人張軫、王愈持橘、茗為報。報書略曰:"元帥軍士良苦,下諭約戰,敢不疾治行李,以奉承指揮也。"時金師既為世忠所扼.會大雨雪,糧道不繼,野無所掠,至殺馬而食,藩漢軍咨怨憤'。這時,岳飛派部將牛皋、徐慶馳授淮西。"金主晟病篤","內或有變"。於是,金軍趁黑夜首先撤軍北歸,偽齊大軍也隨之潰逃而去:就這樣,金齊聯軍第一次聯合攻宋終於以失敗而告終。可以看到,在這場戰爭中,韓家軍及其大儀鎮之戰的作用是其他任何-支宋軍所不能比擬的。戰後,由沈與求起草的宋高宗賜給韓世忠的詔書,很能反映當時人對大儀鎮之戰作用的看法:"自去冬敵人深入,卿首挫其鋒,鼓我六師,人百其勇。"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