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樣
大佛樣 |
---|
|
大佛樣(日語:大仏様/だいぶつよう),日本佛教建築形制,興起於12世紀末到13世紀初。由僧人重源於1181年主持重修奈良東大寺時開創,採用諸多源自中國南宋的構造法。現存的經典大佛樣建築有奈良東大寺南大門和小野市淨土寺阿彌陀堂[1]。
大佛樣原稱天竺樣。二戰戰後,日本建築史學家田博太郎考慮到「天竺樣」和印度建築並無聯繫,容易造成誤會,故提出「大佛樣」的稱謂。大佛樣、和様建築、禪宗樣作為日本佛教寺院建築的三大典型樣式,都受到中國傳統建築影響。由於和禪宗樣多有共通之處,且借鑑宋朝建築風格,大佛樣和禪宗樣又有鎌倉新樣式、宋樣式的別稱,相對於傳統的和樣。
大佛樣風格的建築可見諸多複雜且碩大的斗栱構件,令建築整體顯得宏偉壯觀,同日本傳統和樣建築崇尚樸素簡約的風格有所出入。重源身後,大佛樣逐漸式微,但其諸多營造手段仍影響了後世的許多建築。大佛樣同和樣風格產生融合,有學者稱為「新和樣。
目錄
歷史
日本平安時代末期治承4年(1180年),平氏政權發動南都燒討,燒毀奈良東大寺。1181年,後白河法皇任命僧人重源主持重修。重源曾三次到訪中國,遊覽過南宋名剎天台山國清寺和阿育王寺,並了解其建築技法,重修東大寺時,又有中國工匠陳和卿指導,故大量借鑑南宋時浙江、福建木構建築的技法。
重源逝世後,大佛樣逐漸式微[2]。但當時參與重修東大寺的工匠在各地引入了大佛樣的新作法,故影響了日本各地的建築,稱為折衷樣。法隆寺中門、平等院鳳凰堂重修時引入了大佛樣的強化枋工藝,加固了整體結構,有助於長久保存。
東大寺內,重源重修的的大佛樣建築如今僅有三座保持原貌,以東大寺南大門最為典型,此外還有東大寺開山堂和法華堂。南大門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其插栱連出六跳的支撐結構。重源在奈良以外的其他地區亦修建了一些寺院,如今有小野市淨土寺阿彌陀堂留存。
影片
參考文獻
- ↑ Fletcher & Cruickshank 1996, p. 737
- ↑ Kudō, Yoshiaki. Daibutsuyō. Nihon Hyakka Zensho. Shogakukan. [2011-04-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2-18). 已忽略未知參數
|url-status=
(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