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大克鼎世家

來自 搜狐 的圖片

中文名: 大克鼎世家

簡稱: 大克鼎

地址: 陝西扶風

大克鼎世家,也可稱作善夫克鼎,清光緒十六年(公元1890年)發現於陝西扶風。出土當時為一個器群,計有小克鼎七具為列;克鍾五枚成組,另有克鎛、克盨等多件器物,而大克鼎就是其中最大的一件。[1]

目錄

基本信息

大克鼎,也可稱作善夫克鼎,清光緒十六年(公元1890年)發現於陝西扶風。出土當時為一個器群,計有小克鼎七具為列;克鍾五枚成組,另有克鎛、克盨等多件器物,而大克鼎就是其中最大的一件。

克器群在重見天日後即被拆散,並從此天各一方。晚清的金石大家,如端方、吳大澄等人均曾收藏過小克鼎等克群器物。時至今日,北京故宮博物院;天津藝術博物館;上海博物館;南京大學圖書館以及日本的書道博物館;黑川文化研究所和美國的芝加哥美術館等處都分別收藏有小克鼎;克鍾、克鎛、克盨等克器 大克鼎是西周孝王時,善夫克為追述其祖父師華父輔佐周王的功績;頌揚周天子並感謝大王對自己的重用和賞賜而作的重型禮器。大克鼎造型為雙立耳;口沿寬闊;頸部飾三組獸面紋,六出脊;器腹稍垂,飾以大波曲紋;下承三粗壯蹄足,足上部亦飾有獸面紋。整體感覺莊嚴凝重;氣宇軒昂。器的內壁鑄有銘文28行,計290字。通篇銘文布局在整齊的網格之中,每格一字,美觀端莊。

收藏歷史

重要史料

大克鼎,鑄造於西周孝王(公元前10世紀末)時期,清光緒中期在陝西扶風法門寺任村出土,當時出土的另有7件克鼎,形制與紋飾都和大克鼎相同,只是體積小得多,同為西周一個名叫"克"的貴族,堪與毛公鼎、散氏盤和虢季子盤相媲美。

大克鼎氣魄雄渾,威嚴沉重,通高93.1厘米,口徑75.6厘米,重201.5公斤,頸部飾有三組變形獸面紋,間隔以六道棱脊,內壁鑄刻的長篇銘文共計290字,是少見的金文書法傑作。其內容依大意可分成兩段:前段是克歌頌祖先師華父謙遜的品格和美好的德行,能夠輔弼王室,靖遠安內,周王追念其功績,任命師華父的孫子克擔任宮廷大臣,出傳王命,入達下情;後段記載了周王對克的冊命辭,重申對其官職的任命,並賞賜禮服、土地和奴隸,於是克叩拜謝恩,稱頌天子的美德,並鑄造大鼎來祭祀師華父。這篇銘文一向被視作研究西周奴隸制的重要史料。

重光

大克鼎重光後,首先為津門人士柯劭忞收藏,而柯氏是為潘祖蔭的門長。未幾,潘氏得知柯有大克鼎入藏,欣羨不已,親往求讓。稍加協商,大克鼎即易主歸了潘祖蔭所有。三十年前,潘已藏有大盂鼎,於今又得大克鼎,兩大禮器至尊齊聚潘府,可謂壯觀,潘氏的金石聲名也由此益盛。盛名之下,不免引來諸多文人雅士及顯貴上門,以求一睹二鼎的尊容。但潘氏奉二鼎若拱璧,不予示人。為此潘家還真得罪了不少人。

孰料,潘祖蔭在得到大克鼎的當年即撒手人寰。潘本人無後,而潘家也再無當朝為官之人。潘祖蔭的弟弟潘祖年,雖不為官,但也深知官場險惡。怕哥哥的去世使潘家失去庇護,遲早會遭人暗算。於是經過族內商議,決定舉家回遷故鄉蘇州。大克鼎和大盂鼎以及大量鐘鼎珍玩就此隨潘家離開京城,落戶到了蘇州。

在此後的日子裡,大克鼎、大盂鼎等潘家珍藏曆經端方強索、國民黨當局誘騙以及日本占領軍搜查等諸多磨難。終於在新中國成立後不久獲得新生。潘家後人於1951年7月26日將大克鼎、大盂鼎等全部所藏捐獻給國家。從1952年上海博物館開館至今大克鼎已在此公展了半個多世紀。而大盂鼎卻於1959年為支援北京歷史博物館開館,調撥到了北京

四十五年過去了,上海博物館有情有義,為了讓大克鼎和大盂鼎的捐贈人潘達於老人重見兩大鼎聚首的盛況。特地在老人百歲誕辰時將大盂鼎從北京接回上海,於2004年2月29日至3月6日舉辦了為期一周的"百歲壽星潘達於捐贈大盂鼎大克鼎回顧特展"。

大克鼎雖然從清末離開北京後就再也沒有回來過。但是,北京的一間聞名遐邇的餐飲企業,卻在2003年請大克鼎作了吉祥物,這企業就是全聚德。據說是因為大克鼎的"大克"兩字的讀音,正應了英文DUCK(鴨子)的緣故。不管怎麼說,這也是大克鼎故事的一朵精彩花絮。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