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大鳳頭燕鷗

中文學名: 大鳳頭燕鷗
拉丁學名:Sterna bergiii、Thalasseus bergii
界: 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綱:鳥綱
目:鴴形目
科:燕鷗科
屬:鳳頭燕鷗屬
種: 大鳳頭燕鷗
亞種:6亞種
命名者及年代: Lichtenstein, 1823
英文名稱: Great Crested Tern
保護級別: 無危(LC) IUCN標準

大鳳頭燕鷗[1](學名:Sterna bergiii)共有6個亞種,體長45厘米,具羽冠,夏季頭頂及冠羽黑色,由具白色雜斑過渡為冬羽的頭頂白色、冠羽具灰色雜斑。上體灰,下體白。幼鳥較成鳥灰色深沉,上體具褐色及白色雜斑;尾灰色。嘴上色彩最有別於其他鳳頭燕鷗。喙直,燕形尾。眼先被羽;嘴細而直,間亦向上或向下彎曲。頸和腳均較長,脛的下部裸出;趾間蹼不發達,後趾小。雌雄鳥相似。棲息于海岸和海島岩石、懸崖、沙灘和海洋上。常成群活動。頻繁的在海面上空飛翔。結群,涉禽,擅長俯衝潛水,但多不常游泳。主要以魚類為食。也吃甲殼類、軟體動物和其它海洋無脊椎動物。覓食主要在水面。

目錄

外形特徵

大鳳頭燕鷗夏羽:前額和眼先白色。頭頂至枕黑色,頭頂羽毛向後延長,形成冠羽,顏色也為黑色。後頸和翅緣白色。背、肩、翅和尾等上體暗珠灰色。初級飛羽外側羽緣黑色,內側也為黑色,但具寬的白色楔形斑,往內楔形斑逐漸縮小,直至消失。次級飛羽內側和尖端白色。尾暗珠灰色,外側尾羽較長,且逐漸變尖,尾呈叉狀。頦、喉、頸和下體,包括腋羽和翅下覆羽白色。 冬羽和夏羽大致相似。但頭頂綴有白色縱紋

幼鳥似非繁殖羽,但嘴暗黃色,頭頂黑色而綴有褐色,並向頭兩側擴展到臉部,上體較暗褐而具白色羽緣,翅內側具三道暗色橫帶,一道在翅前緣,一道在大翅覆羽,另一道橫跨次級飛羽。尾尖較暗。 虹膜暗褐色。嘴黃色。腳黑色。

大小量度為:體長450—510毫米;嘴峰58—62毫米;翅330—352毫米,尾149—191毫米;跗跖26毫米[2]

生活習性

大鳳頭燕鷗為留鳥,常成群活動。頻繁的在海面上空飛翔,飛翔時嘴垂直向下,兩翅煽動緩慢,有時又在空中翱翔,它們能在空中搜覓和發現水下魚類。當發現魚類時,則兩翅一收,突然一下扎入水中捕食,捕獲後立刻振翅上升。有時又長時間的飄浮于海面上。或在海邊淺水處沐浴。晚上多棲息於岸邊懸岩或岩石上。主要以魚類為食。也吃甲殼類、軟體動物和其它海洋無脊椎動物。覓食主要在水面。

繁殖方式

大鳳頭燕鷗的繁殖期為5-6月。常成群在一起營巢繁殖。巢間距多在一米以上。通常營巢於海邊有稀疏矮小植物的沙地或沙酥地上。巢甚簡陋。主要由親鳥在沙石地上刨一淺坑,內無任何內墊物。每窩產卵12枚,偶爾3枚。卵的顏色為土灰色、白色、灰白色、乳白色或皮黃色,被有紅褐色或黑褐色斑點。卵的形狀為尖卵圓形,大小為58-66×40-45毫米,平58.7×41.8毫米[3]

分布範圍

分布遍及印度洋沿海及島嶼、波斯灣、太平洋的熱帶海域、澳大利亞、非洲南部沿海。

亞種cristatus繁殖於華南及東南沿海、台灣及海南島的小島嶼。種群數量在下降。常見於中國南海[4]

亞種分化

序號 中文名稱 學 名
1 大鳳頭燕鷗指名亞種 Sterna bergii bergii
2 大鳳頭燕鷗南亞亞種 Sterna bergii cristatus
3 大鳳頭燕鷗馬島亞種 Sterna bergii enigma
4 大鳳頭燕鷗澳洲亞種 Sterna bergii gwendolenae
5 大鳳頭燕鷗印度洋亞種 Sterna bergii thalassinus
6 大鳳頭燕鷗紅海亞種 Sterna bergii velox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5]

保護等級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被列為三級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6]

視頻

大鳳頭燕鷗洗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