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別山(六安)國家地質公園
大別山(六安)國家地質公園位於安徽省西部,西鄰河南,南與湖北交界。大別山(六安)地質公園範圍較大,園區較多,按各公園的分布狀況和地質特徵將其劃分為西部園區和東部園區。西部園區包括天堂寨園區、 銅鑼寨園區、紅石谷園區、燕子河大峽谷園區和白馬尖園區;東部園區包括佛子嶺園區、東石筍園區、萬佛湖園區、 萬佛山園區、皖西大裂谷園區和嵩竂岩園區。西部園區地處大別山腹部,為中山區;東部園區位於大別山北麓,為低山丘陵區。共計大小11個景區。
目錄
園區介紹
地理區位
白馬尖園區位於霍山縣南部,與岳西縣接壤。園區北起天和,南至朝天垧,東連多雲寺,西接金竹坪。地理座標為東經116°09′40″~116°12′16″,北緯31°05′44″~31°07′29″,面積約16.0平方公里。海拔範圍850-1777米,主峰白馬尖海拔1777米,為大別山最高峰[1],因形似白馬而得此名。
外部交通便利,209省道直達園區,正在修建中的六(安)潛(山)高速路黃尾出口,距園區直線距離近10公里。
地形地貌
白馬尖園區位於大別山腹地,地形為中山區,地貌類型主要為山峰、峽谷、水系和山間小盆地。
氣候
白馬尖園區屬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其特點是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光、熱、水資源豐富,年平均氣溫12.6--15.1 攝氏度,年平均降雨量1574-1596mm,無霜期215天。夏季平均氣溫明顯低於大別山北麓,最熱月份(7月)平均氣溫僅28攝氏度。這裡是清涼世界,避暑勝地。"煙氣空濛晴亦雨,泉聲猶咽署猶寒"[2],是園區氣候特徵的最好寫照。園區複雜的地形條件與氣候特徵相結合,造就了煙波浩渺的雲海,美輪美奐的日出,艷麗色彩的晚霞,令人心動的佛光等神奇的大氣景觀。
土壤
白馬尖園區的成土母岩為:上部為花崗岩體,下部為古老的變質岩。地質主體為燕山期花崗岩,占園區總面積的95%。圍岩為大別雜岩中的變質侵入岩組合,形成於晚元古代,距今約6~8億年。其早期侵入的岩體為細粒花崗閃長岩(距今約2.3億年),晚期侵入的岩體為細粒二長花崗岩(距今約1.3億年),並將早期侵入的岩體大部覆蓋,僅在白馬尖及多雲尖有小面積出露。花崗閃長岩礦物顆粒細小,緻密堅硬,抗風化能力強,故園區內各主峰多為該類花崗岩體構成。受構造和岩漿岩自身冷卻等因素作用的影響,園區內花崗岩體節理、裂隙十分發育,構建了雄奇壯觀的花崗岩峰林和千姿百態的怪石。
植物
白馬尖園區的植被區系屬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植被帶。治理自然地理條件複雜多樣,是我國第三紀植物的天然避難所,為華北、華中、華東三大植物區系的交匯處。 境內屬海洋性濕潤季風氣候,生態環境多樣,動植物種類繁多。主要有國家級、省級保護植物和其他樹種數十種,如大別山五針松、金錢松、黃山松、青錢柳、銀鵲樹、紅豆杉、巨紫莖、天女花、都支杜鵑等。
動物
白馬尖園區高林密、人跡罕至,為野生動物繁衍生息提供了良好的棲息環境。這裡野生動物資源豐富。豪豬、草鹿、鹿獐、靈貓、狐狸、斑豹、金錢豹、娃娃魚、甲板龜、穿山甲,以及鶚、畫眉、百靈、黃鶯、鷂鷹、八哥、山和尚、白頭翁、長尾錦雞等珍稀動物,在園內廣泛展布。
視頻
大別山(六安)國家地質公園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安徽最「低調」的一座山,海拔1777米是大別山「主峰」,但很少人知道! ,搜狐,2019-12-17
- ↑ 關注 | 霍山石斛又火了!「老天爺」就是專門安排這裡種藥的!,搜狐,2019-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