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王朝最具智慧的三大能臣是哪三個?
大唐王朝最具智慧的三大能臣是哪三個?中國民間故事。[1]
目錄
故事內容
賈誼在《治安策》中說:「凡人之智,能見已然,不能見將然。」司馬光在《四言銘系述》中認為:「聞言易悟曰聰,睹事易辨曰明。」一般人,只能看見已經發生的事,而不能預見事情的發展趨勢;而聰穎的人聞言則能聽出弦外之音,遇事則能明辨事情的本質。存世近290年的大唐不知有多少聰明人,因此這裡僅提三位難免片面,只能算作一家之言,僅供探討!
李世積
李世積,原名徐世積,公元616年(隋煬帝大業十二年)17歲時參加義軍,先後為翟讓、李密之將,618年被唐高祖李淵賜姓李;又因父親被挾持,一段時間投靠過竇建德;後終為唐太宗所用,跟隨太宗南征北戰,出生入死。唐太宗去世後,為避李世民之諱,又改名為李積。他是大唐二十四功臣之一,他的顯赫的功績就不一一贅述了,且選幾件事來看看其過人的鑑識與謀略。
公元649年,唐太宗臨終囑託太子李治時,如此評價與取斷李世積的:李世積才智有餘,但是太子對他無恩,恐怕以後很難讓他懷服;現在我罷黜他,讓他立刻出行,等到我去世以後,你就重用他徵召他為僕射;如果他徘徊觀望,就立刻處死他。讀史者讀到這,應記住太宗曾經燃自己的鬍鬚給生病的李世積做過藥引子,而且在公元641年曾經將李世積譽為大唐的萬里長城(史載李世積任并州大都督十六年,令行禁止,民夷懷服)。
五月戊午日,以同中書門下三品李世積為疊州都督,李世積受詔後,連家都不回直接去疊州(疊州距離京城一千三百四十里)赴任。史書評價:「太宗以機數御李世積,世積亦以機心而事君。」
帝王看似隨手的一步棋,其實立生兇險,如果出口怨恨或徘徊遲疑,就要被「當殺之耳」。因而此時若無過人的才智,若無撥開迷霧看清本質的能力,不能以機詐對機詐而一着不慎,就極有可能身死家亡。後人讀史至此,也替李世積捏一把汗;好在李世積看透了太宗的用心,採取了最合理的方法得到了最好的結果。
六年後,李世積又面臨着一個極難決斷的選擇。當時唐高宗一門心思地要立武昭儀為皇后,但是又遭到以長孫無忌為首的大部分大臣的極力勸諫甚至明確反對,高宗李治也一籌莫展。有一天,李世積覲見時,高宗問他:「朕欲立武昭儀為後,遂良固執以為不可。遂良既顧命大臣,事當且已乎!」李世積回答「此陛下家事,何必更問外人!」
李世積一定剖析過當時錯綜複雜的政治形勢:儘管反對者居多,但是在武昭儀蠱惑下的李治立武為後的決心也同樣堅定(只不過性格溫和的高宗一時找不到突破口而已),李治畢竟是大唐皇帝呀!況且當時幕後的武昭儀也是動作不斷且出言出手狠毒異常,李世積一定聽人說過躲在簾中(以後可要從簾後走出大開殺戒)的武昭儀對極力反對立她為後的褚遂良的咆哮「何不撲殺此獠」。因此李世積在分析時勢後,也只能說出此句;當然如果沒有這句話,是否就沒有武后,是否就沒有後來差點顛覆大唐的武則天呢?
當一個個顧命大臣或大唐忠臣被武則天用各種方式處死時,李世積卻能善其身,更能壽終正寢了。
而當司空、太子太師、英貞武公李世積病危時,高宗將李世積所有在外的子弟召回侍疾(高宗真的很感激他)。在其病重之時,只要是皇帝或太子所賜予的藥,他就吃,要是自己的子弟迎醫進藥,他都一一拒絕。他說:「吾本山東田夫,遭值聖明,致位三公,年將八十,豈非命邪!修短有期,豈能復就醫工求活!」然後對他的弟弟李弼說:「吾自度必不起,故欲與汝曹為別耳。汝曹勿悲泣,聽我約束。我見房、杜平生勤苦,僅能立門戶,遭不肖子,盪覆無餘。吾有此子孫,今悉付汝。葬畢,汝即遷入我堂,撫養孤幼,謹察視之。其有志氣不倫,交遊非類者,皆先撾殺,然後以聞。」從此不再說話,十二月戊申日去世。至於高宗如何悲痛,又如何將他的墳墓建成陰山、鐵山與烏德鞬山的形狀來表彰他破突厥、薛延陀的功績,就不必多說了。
就其臨終之言來看,既有看淡生死的從容,又有對其子弟的諄諄告誡。當然再聰明的李世積也無法預料他死後的事,就是她孫子李敬業(又叫徐敬業)後來起兵造武則天反的事。
李世積曾經對人說:「我年十二三時為無賴賊,逢人則殺。十四五為難當賊,有所不愜則殺人。十七八為佳賊,臨陳乃殺之。二十為大將,用兵以救人死。」這樣的逢人就殺的「無賴賊」,不高興才殺人的「難當賊」,臨陣才殺敵的「佳賊」,到二十歲為大將時卻用兵救人死,也頗耐人尋味。
狄仁傑
狄仁傑面對着絕對強勢的武則天,那個動輒殺人、甚至為了自己的政治野心連兒子都殺的武則天,處處都得小心謹慎,處處都得動腦子保護李唐的最後幾根苗。每當遇到疾風暴雨時,他都勇氣百倍、智慧百出,而當時他所面臨的最大難題是:武則天可以隨時立武氏子弟為皇位的繼承人。
武承嗣、武三思多次設法營求太子之位,公元698年,二武又多次派人遊說,並且說自古以來從未聽說立異性為國君的繼承人,既然你姓武,那就應該立武氏子弟為太子,而狄仁傑從容勸告武則天:太宗櫛風沐雨親冒鋒鏑,才統一天下,高宗以二子託付給您;況且姑侄畢竟不如母子親;若立子,您千秋萬歲後,您的子子孫孫會承繼無窮,若立侄,我還從來未曾聽說侄子會把自己的姑姑附於太廟中去祭祀。武則天又說她曾經做了一個大鸚鵡兩隻翅膀都折斷的夢,狄仁傑便適時地釋夢:武是您的姓氏,兩隻翅膀是您的兩個兒子,您若立子則鸚鵡會振翅高飛。據《資治》記載,此次之後,武則天才無立武承嗣與武三思的心思。而五個月後,太子太保魏宣王武承嗣就鬱鬱而終了。
在其統治的後期,武則天越來越倚重於狄仁傑,經常稱狄仁傑為國老。公元700年,狄仁傑去世,武則天甚至哭着說:「朝堂空矣!」每當朝廷有大事不能決斷時,她便感嘆着「天奪我國老何太早邪!」
所謂聰明人欣賞聰明人,聰明的武則天欣賞聰明的狄仁傑。在武則天眼中,馮小寶也只是孔武有力,卻是一個實在的蠢人,殺了他也不足惜;張易之兄弟雖貌美如花青春無限,但也只能一慰晚年的寂寞;至於那些不勞而獲又妄圖復辟大唐的李姓男子也是愚蠢之極,既無十足的勇氣,又無深遠的謀慮,他們也只能自取滅亡。而大周則需要一幫賢能之臣治理,狄仁傑就是其中最傑出的一個人。
狄仁傑也沒有辜負武則天的這番期望,在自己去世之前,便通過舉薦一批才識俱佳的臣子完成了自己最大的願望,那便是復興大唐帝國。狄仁傑說:「荊州長史張柬之,其人雖老,宰相才也。」又舉薦了夏官侍郎姚元崇(即後來的名相姚崇)、監察御史桓彥范、太州刺史敬暉等幾十個人,這些人後來大都是名臣,有人對狄仁傑說;「天下桃李,悉在公門矣。」狄仁傑回答:「薦賢為國,非為私也。」而正是這些人在武則天病重之時,逼迫武則天讓位於中宗李顯,最終完成了狄仁傑廢周復唐的宏願。
郭子儀
公元757年,唐肅宗慰勞郭子儀「吾之家國,由卿再造」;公元779年5月,肅宗去世,遺詔以郭子儀攝冢宰;唐德宗即位後,下詔尊奉郭子儀為尚父。郭子儀可謂功成名就,位高權重,但是否就能不可一世橫行無忌隨心所欲得意忘形呢?有的人可能會這樣,郭子儀絕對不會這樣。他深知帝王越是這樣,自己就越是有更多的危機;因為功高震主的臣子鮮有善終的,所謂「鳥獸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呀,史上絕對不乏如此之前轍,君不聞文種被勾踐賜殺,韓信「生死存亡兩婦人」嗎?
郭子儀憑着自己的大智慧度過了人生的很多重大危機,年85歲而壽終正寢。這主要得益於其功高不矜!
其子郭曖娶昇平公主(唐代宗的女兒),有一次夫妻二人發生爭吵,郭曖便口出不遜:你當你爸是天子嗎,我爸都不屑做天子。言下之意是我爸要想做天子的話,早就可以取你們李唐而代之了,你以為你是誰呀!昇平公主「恚(憤怒),奔車奏之(迅速稟告父皇)」;代宗便說:孩子呀,你哪裡知道,他要真想做天子,這天下就不會是我們李家的了!於是勸慰昇平公主回郭家。而郭子儀聽說這事後,囚禁郭曖,自己進入宮廷待罪;唐代宗反過來還勸說郭子儀:「不痴不聾,不作家翁」,小夫妻閨房中的話,哪裡值得一聽!郭子儀回家後,狠狠地用大板子教訓了郭曖。
767年,有盜賊挖了郭子儀父親的墳墓,官府派人抓捕盜賊,結果又沒抓獲,有人就認為是一向討厭郭子儀的宦官魚朝恩派人做的。當時朝廷非常緊張,擔憂郭子儀叛亂;郭子儀覲見代宗的時候,便流着眼淚說:「臣久將兵,不能禁暴,軍士多發人冢。今日及此,乃天譴,非人事也。」史載,「朝廷乃安」。
若說郭子儀的「杖子數十」,「乃天譴,非人事也」是為了安君王之心;那麼公元769年那件事就是為了安有權勢的且能隨時置人於死地的宦官的心。那年春天,郭子儀進入朝廷,魚朝恩邀請他遊覽章敬寺,當朝宰相元載害怕兩人相結,就造謠言,魚朝恩要謀害郭子儀。郭子儀沒有聽信謠言,就帶着幾個家童赴約,然後把所聽見的話告訴了魚朝恩,當時就把魚朝恩感動得一塌糊塗,「非公長者,能無疑乎!」
郭子儀在紛繁的政治糾紛中,能迅速地認清形勢,做出正確的選擇,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資治》評價:「子儀為上將,擁強兵,程元振、魚朝恩讒毀百端,詔書一紙征之,無不即日就道,由是讒謗不行。」郭子儀月入俸祿二萬緡,金銀財寶堆積如山,家中僕人三千,八個兒子七個女婿都是朝廷高官,孫輩幾十,每次晨昏定省他都不能完全辨認清楚;但是「功蓋天下而主不疑,位極人臣而眾不疾,窮奢極欲而人不非之」。
參考資料
- ↑ 大唐王朝最具智慧的三大能臣是哪三個? 中國歷史故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