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大器晚成

大器晚成

成語: 大器晚成

拼音: dà qì wǎn chéng

近義詞:後生可畏

反義詞:不堪造就、冥頑不靈

成語故事

古人其實也很聰明,但是對於他們來說,鑄造大鼎啊什麼的,也是一件很費工夫的事。因為越大的鑄件所需要的冷卻時間就越長,所需要等待的時間也就越長。但是古人的心態好,相信「好飯不怕晚」,雖然等得久一點,但「大器」終能「晚成」。

東漢末年,有個年輕人叫崔琰,人長得相貌堂堂,可就是不喜歡讀書,成天只知道舞刀弄劍,不務正業。但他性格好,為人又仗義,喜歡到處結交朋友。可那些崇文尚墨的文人們不喜歡他,覺得他這個人沒什麼文化,跟他也沒什麼好說的。因此,那些文人們都故意躲着他,一旦崔琰上門來,他們就都躲着不見。

有一次,崔琰上門去拜訪一個很有學問的人,想跟人家交朋友,結果被堵在大門口,下人告訴他說,主人正在潛心讀書,讀得實在太專注,根本抽不出時間見他一面。平時外向大方的崔琰聽了這話,鬧了個大紅臉,嘴上雖不說,但他心裡明白,這是人家瞧不上自己,覺得自己是個粗人,不配結交有學問的人。最後他只得灰溜溜地走了。

這事對崔琰刺激很大,他終於知道原來讀書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光會武功只會被人認為是一介武夫。所以他暗下決心,一定要好好讀書,將來成為一個文武雙全的人物。從此,崔琰到處拜師求學,虛心求教,不放過任何一個讀書學習的機會。漸漸地,他成了一個有學問的人,他的為人和學識也慢慢被大家認可了,自然就有越來越多的人尊敬他。

後來,袁紹聽說有崔琰這麼個能文能武的人,就招他當自己的謀士。崔琰當了謀士之後發現,袁紹手下士兵的所作所為非常殘暴,常常做一些挖墳掘墓的喪良心事。崔琰就直言相勸,讓袁紹管束一下自己的手下。袁紹覺得他說得有道理,也相信他的為人,就令自己的士兵不要再這麼做。

後來,袁紹被曹操所滅,曹操久聞崔琰的大名,自然很想招他入自己的麾下。崔琰也覺得曹操是一代英雄,也願意跟着他。歸順曹操之後,崔琰果然給他出了不少好主意。

當時,曹操有好幾個兒子,他一直拿不定主意立誰為自己的繼承人。其實,曹操心裡很想立曹植,因為曹植年紀雖小但是聰慧過人,聰明伶俐的孩子自然很招人喜歡。崔琰覺察到曹操的心思,仍舊直言不諱地規勸曹操不要這麼做。他坦言自古以來,都是立長不立幼,立幼的後果就是後患無窮,很難保前人打下的江山長久不衰。

曹操聽了他的諫言,吃驚不已,他問崔琰:「曹植可是你的侄女婿,你的侄女婿一旦成了繼承人,到時候你榮華富貴享之不盡。」

崔琰回答:「即使是親屬我也要這麼說,因為這有關江山社稷。」曹操十分欽佩他的剛正不阿,便更加器重他了。

崔琰的成就這麼大,可他的堂弟崔林卻是個不學無術的毛頭小子,親戚朋友都看不起他,成天拿着崔琰的成就來教訓他,讓他跟崔琰多學着點。可有了成就之後的崔琰卻從沒有看不起崔林,反而總是派他做這做那,有意培養他,也常常誇獎他。

大家對崔琰器重崔林的做法很不理解,覺得崔琰這麼做完全是瞎子點燈白費蠟,崔林將來肯定出息不了。可崔琰卻不以為意,他常常搬出自己年輕時候的事跟大家說:「我年輕時候也是個不學無術的小子,但是現在你們也誇獎我是個有成就的人。你們就能斷定崔林將來一事無成嗎?我倒覺得他將來一定會成大器。」

後來,崔林在崔琰的提攜下,很快嶄露頭角。相比崔琰,崔林是個心胸更加豁達的人。魏國建立之後,他被派到幽州當刺史。

當時,中郎將吳質統領河北軍事,崔林卻從不和他來往,更不會逢迎諂媚。涿郡太守王雄就去找崔林的別駕,打算從中調解。別駕是州刺史的佐官,雖說是輔佐的官員,但是級別很高,不與刺史同車,單獨自己有輛小車,所以稱為「別駕」。王雄對別駕說:「吳質是皇上很看重的人,你看看周圍的郡守們,沒有一個不給他寫信說他好話的。可是你們崔刺史卻自命清高,從來不和他往來,也不給他寫一封信。一旦他不高興了,以工作不力為由殺你以儆效尤,到時候崔刺史他能保你嗎?你可得好好想一想,也讓你們崔刺史好好想一想。」

辭別王雄,別駕趕緊把這事告訴給崔林。崔林聽了,不以為然地說:「吳質他要是真看我不順眼,憑他手裡的權力,讓我這個州刺史滾出這個州,就像脫掉他腳上穿的靴子一樣,容易極了。既然整我這麼容易,他幹嗎還費工夫去殺你這個別駕?你聽好了,這裡是幽州,旁邊就是胡人的地界,只要我們想辦法跟胡人拉好關係,不讓他們犯上作亂,那吳質就沒有什麼理由來整我們。可如果我們沒有好好處理公務,惹怒了野蠻的胡人,他們就會奮起反抗,滋擾生亂,到時候,不但讓皇上憂心,也自然有把柄落在了別人手上。」別駕聽了崔林這番話,心裡就安穩了,也不再瞻前顧後,而是一心輔佐崔林。所以在崔林任職期間,幽州百姓安寧、民族團結,雖處邊塞,卻一片昇平景象。但是後來,他還是因為不會諂媚巴結,被人暗中使了很多的絆子,最後被降職為河間太守。雖被貶為一個小官,但崔林仍舊是兢兢業業,恪盡職守。沒過多久,他又因為工作出色而被提升為「大鴻臚」,專門負責接待少數民族派來的使節,相當於現在的外交官。

任大鴻臚這段時間,崔林很用心,他發現每次有外國使節前來,魏國為顯示自己財力雄厚,就賞給使者非常豐厚的禮物。其他的小國聽說了,覺得只要派出使節就能換來財物城池,紛紛效仿,樂此不疲。漸漸地,這讓魏國越來越吃不消了,眼看自己國家那點積蓄都用來打發上門拜訪客人了。為了國家長遠打算,崔林認為此法不可繼續實行。於是,他廢寢忘食,沒日沒夜地翻閱了很多古書,從中查找有關歷朝歷代對待使節的舊例,根據自己國家的情況,制定出一整套接待使節的制度,使外交禮儀規範化。這樣一來,對待每個小國都一視同仁,既融洽了各國的關係,又節約了國家開支。

崔林的聰明才智讓他很受重用,後來官職一路高升,他也不負皇恩,從不吝嗇自己的智慧和時間,一輩子兢兢業業、恪盡職守,最後積勞成疾離世。崔林的確如崔琰預想的那樣,「大器晚成」,成為了受人愛戴的好官。

但是,雖然崔林崔琰一樣,兩兄弟都是後人「大器晚成」的典範,但兩人的結局卻完全不同。崔琰一生剛正不阿,雖然做官做到尚書一職,卻因為反對曹操建立魏國而鋃鐺入獄。成為階下囚的崔琰仍不改本色,大罵曹操是一代奸賊,悔恨自己當初瞎了眼相信他是頂天立地的大英雄。最後,可憐的崔琰被曹操下令杖殺於獄中,不得善終。

所以後來,「大器晚成」這個成語也被用做對長期不得志的人說的一句安慰話。但崔琰、崔林兩兄弟的故事至今仍是很多人學習的榜樣。[1]

成語解釋

大器:大的材料;比喻人才。原指大的材料需要長時間才能成器。後指能擔當大事的人要經過長期鍛煉;成名往往較晚;也用作對長期不得意的人的一種安慰。

成語出處

先秦 李耳《老子》:「大器晚成,大音希聲。」

成語例子

二位先生高才久屈,將來定是大器晚成的。(清 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九回)

英語翻譯

A great man will succeed late in life.[2]


視頻


參考文獻

  1. 成語大器晚成的故事,酷故事網
  2. 大器晚成,成語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