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永安石板桥
介绍
早期贯穿兰阳平原的交通重要孔道。此古道南北路上,各有一座小地景元素的石板桥:北有武暖石板桥,南有永安石板桥。永安石板桥建于光绪7年(1881),桥址在现在五结乡协和村成安宫旁。通兰古道南路在罗东和利泽简中间的大埔庄,是水路与陆路交会处,而永安桥(当地居民习称“大埔桥”)是必经的桥梁。
这座桥原先是木造的便桥,经不起风吹雨打,日久腐杇,居民改建为石板桥,名之为“永安桥”,希望历久常新,万事坦顺,石桥的桥面是用三节长、二节短的庄舱石铺成的(现已改为十六节约等长的石板)桥墩也是石板,在石板相接处,是以榫接方式来稳固笨重石板,桥长约14公尺,宽约一米。
石板桥下的大埔港仔,在清领时代从中国来的“浣边仔”船可运货到桥边。因此,永安桥不但从水路进入内地平原的要径,也是当民众与利泽简聚落的交往枢纽,成为民众日常生活的重心。在桥的南端有座成安宫(建于1894年),供奉开台圣王是较为特别的。一般桥头多以福德正神土地公来镇守,以求庇民佑土,纳福专财。庙连同石板桥和大埔港仔,共同建构了居民活动的空间。
日治时期,由于砍伐太平山的木材,破坏地表,在雨水的冲刷下,河道逐渐淤塞,大埔港成为大排沟而失去渡口转运的机能。昔日桥边渡口的热闹和生命力,将是当地居民共同的生活记忆。而石板桥、永安宫与周围环境间的呼应,可看到极具特色的空间格局,更记住著浓厚的人文精神与历史脉络,刻画出兰阳平原温和的人文风貌和细致的空间经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