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大头典竹

大头典竹(学名:Dendrocalamopsisbeecheyana(Munro)Kengvar.pubescens(P.F.Li)Kengf.)禾本科、绿竹属植物。竿高达15米,直径可粗至11厘米,幼时被白粉,下部的节间较短,幼时密生柔毛;节处稍隆起。分枝习性较低,常在竿第三节以上就开始发枝。叶片呈长圆状披针形,长约20厘米,宽约3.5厘米,上表面在中脉和诸次脉上均生小刺毛,余处无毛。假小穗黄绿色或枯草色;果实未见。笋期6-7月,花期3-5月。

分布于中国广东省南部。生长于平地、山坡或河岸。其可供食用,笋大而肉多。竿可作引水管及担荷之用,亦可劈篾编结竹器,但易蠢蛀,使用期不长久。

  • 中文学名: 大头典竹
  • 拉丁学名:Dendrocalamopsis beecheyana (Munro)Keng var. pubescens (P. F. Li) Keng f.
  • 别 称: 新竹、荣竹、大头竹、马尾竹、大头甜竹、朱村甜竹(均广东)
  • 界: 植物界
  • 门:被子植物门
  • 纲:双子叶植物纲
  • 目:禾本目
  • 科:禾本科
  • 亚 科:竹亚科
  • 族:牡竹族
  • 种:吊丝球竹
  • 亚 种: 大头典竹
  • 命名者及年代: (P. F. Li) Keng f.,1983

目录

分布范围

产中国广东省南部至香港,台湾有栽培。

生长环境

大头典竹分布区年均温20℃以上,1月平均温度12℃以上,有短暂0℃低温,年降雨量1422毫米。气候温暖湿润,土层深厚肥沃,非常适合大头典竹生长。生长于平地、山坡或河岸。

形态特征

竿高达15米,直径可粗至11厘米,幼时被白粉,成长后呈深绿色而常染有桔红色,多少有些作“之”字形折曲(尤以竿中部为然),下部的节间较短,幼时密生柔毛;节处稍隆起,在第十节以下各节的节内常密生一圈白色或棕色的柔毛环。箨鞘顶端深下凹,两肩较圆而宽广,背面被刺毛:箨耳极小,其上生有不甚显著的繸毛数条;箨舌上缘有锯齿细裂;箨片显然较箨鞘为短,基部向内收窄以致颇为甚窄。

分枝习性较低,常在竿第三节以上就开始发枝。末级小枝具8-16叶;叶片呈长圆状披针形,长约20厘米,宽约3.5厘米,但最大者可长至30厘米,宽达7厘米,上表面在中脉和诸次脉上均生小刺毛,余处无毛。假小穗黄绿色或枯草色,仅在外稃的顶端及边缘镶有枣红色;颖及外稃均无小横脉;内稃顶端具显著的裂口,背面的上方2/3处起向上密生长纤毛;鳞被3,倒卵形;柱头通常2。果实未见。笋期6-7月,花期3-5月。[1]

繁殖方法

大头典竹造林一般多用移竹造林,也可用埋秆育苗、竹节育苗造林。母竹应选枝叶繁茂,无病虫害,秆基芽眼肥大充实,须根发达的1-2年生竹。挖母竹时要注意不要伤笋芽,也不要切破或撕裂竹兜,否则影响母竹的成活和发笋。母竹挖起后,留2-3盘枝,在竹秆1.5-2.0米高处切断,切口截成马耳形,然后搬运移栽。一般在立春至清明期间的阴雨或雨后进行移栽最适宜。

母竹挖掘后,要及时栽植,不能搁置拖延时间。栽植时,用泥浆沾竹兜,然后将母竹与地面呈45°斜放穴内,秆柄弯头朝上,即覆土踩实。覆土应高于母竹原入土深度5-6厘米为宜。晴天应沿竹苗入土处浇上1-2勺水,并在竹苗周围用稻草或其它高秆覆盖,以保持土壤湿润。

栽培技术

选择与整地

大头典竹对水、肥、热的要求与绿竹相近,应选择土层较深厚、肥沃而不积水的沙壤或壤土为宜,溪河两岸、路边、房前屋后、低山缓坡、山脚都宜提倡栽培。整地挖穴种植前,山坡地先进行带垦或全垦后挖穴,平地开好排水沟就可开穴,穴的规格为70厘米×60厘米×50厘米,株行距为4米×4.5米,每667平方米栽33-45株,栽植前每穴施腐熟农家肥10-15千克,磷肥1千克,与土拌匀,1周后定植。

抚育管理

水分管理:种植后3个月内要注意水分调节,遇雨要及时排除积水,天旱时进行浇水,以确保存活。锄草松土:早期林地可以农竹套种,以耕代抚;成林后,每年于5月和8-9月间分别锄草松土1次,以减少林地养分、水分的消耗。扒蔸:当晚霜过后,选用晴天,将竹兜上的笋目扒出日晒,提高土温,促进笋芽分化。施肥覆土:每年至少施肥2次,第1次于3月扒土暴晒后施笋芽萌发肥,每丛施腐熟的人粪尿(或猪栏肥)25-50千克或饼肥1-2千克;第2次在竹笋出土初期或盛期(即6或7月)进行,每次每丛施尿素或复合肥0.3-0.5千克,亦可用腐熟的人粪尿。施用时先在距竹丛茎部0.3-0.5米处开好沟,将肥料加水稀释后,均匀施入沟内,施后盖土。施时要注意避免肥水直接接触笋芽,以免造成幼芽萎缩死亡。

割笋和砍竹

大头典竹一般5月份开始出笋,6-8月出笋最多,10月份出笋基本结束。为使笋嫩、味鲜而无苦味,每年3月扒开蔸际土壤,使芽目露晒阳光,促笋芽萌动,早日出笋;当笋芽长到5厘米左右时进行培土,以盖过笋芽20-25厘米,并施肥相结合。割笋,一般早期笋全部采割,中期笋部分采割、部分留种,留种要注意在竹丛中分布均匀。每丛年保留1-2根盛期笋作为以后的营养竹外,其余长出的竹笋全部割掉;割笋时间以早晨为宜,在竹笋露出一节青筒时,扒开其周围泥土,用割笋刀从笋兜上部切下取出,割后用土盖好已割的笋兜。割笋的原则:割幼留粗(笋蔸)、保持笋眼,以待萌发;割内留外,以利通风吸取养分;割高留低,避免笋蔸重叠,提早衰老,影响产量。为防止竹林老化和提高产笋量,每年秋后当幼竹停止生长,应将竹丛中2年生以上老竹砍伐,使幼竹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分孕育新笋。挖去老竹蔸,每丛保持2-3株1-2年生母竹,这是实现年年有笋割,持续丰产的关键技术之一。 [2] [3]

病虫防治

大头典竹的主要虫害是白蚁,可用呋喃丹或白蚁净在竹株周围洒上一层以防治为害。对其他病虫害,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认真及时地做好预测预报,贯彻"治早、治小、治了"的原则,把病虫害造成的危害降低到最低限度。

主要价值

经济

其竹笋个体大,笋期长、肉质鲜嫩,营养丰富,含有多种维生素,是夏季清凉解暑解渴的山珍佳肴,并易加工成笋干或罐头。竹材纤维细长,可用于造纸、编织工艺品、加工牙签等,也可用作建筑材料。竹叶宽大,可用于织凉笠和裹粽子。

生态

大头典竹具有适应性广、生长快、生物量大、周期短,造林后2-3年即可开始采笋利用,而且一次造林可连年收获,具有很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是一项高效益的产业,有利于山区群众脱贫致富,有利于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环境。

大头典竹常年枝繁叶茂,根系发达,植被覆盖率极高,具有防风固沙,绿化美化环境,保持水土,防治水土流失的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