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大学才子派

大学才子派是指16世纪80年代英国出现的一批受过大学教育的剧作家。代表托马斯·洛奇约翰·黎里。信仰人文主义。

大学才子派是莎士比亚之前的一个流派,为莎士比亚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与帮助,莎士比亚并不包括其中。

大学才子派
出生 16世纪80年代
国籍 英国
职业 剧作家
知名于 是莎士比亚之前的一个流派,为莎士比亚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与帮助
知名作品 创造出复仇悲剧、浪漫喜剧和历史剧等多种戏剧形式


目录

介绍

大学才子派是指16世纪80年代英国出现的一批人文主义剧作家。

他们多数确实是大学毕业生,至少是在伦敦最优秀的学校接受过人文主义教育的青年知识分子。

这一批作家致力于英国戏剧改革,把戏剧艺术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这些剧作家大都在牛津或剑桥受过教育,然后从事在当时被视为并不十分光彩的戏剧行业。

他们将各种影响融为一体,其中包括古罗马戏剧以及模仿古罗马戏剧的学院剧、中世纪的道德剧、当代的意大利与法国戏剧,从而创作出结构严谨、情节生动、诗意盎然的、他们对于戏剧形式的发展也作出了很大贡献,创造出复仇悲剧、浪漫喜剧和历史剧等多种戏剧形式。

这些剧作家包括托马斯·洛奇约翰·黎里乔治·皮尔克利斯托弗·马洛托马斯·基德等。

悲剧创作

分类

大学才子派悲剧代表作大学才子派创作悲剧蔚为大观,按题材可分为几类:

一类是复仇悲剧,以复仇为主线,如基德的《西班牙的悲剧》、C.图尔纳(1575?~1626)的《复仇者的悲剧》(1607)、J.韦伯斯特(1580~1625)的《马尔菲的公爵夫人》(1613?)等。

这类悲剧的出现反映了塞内加复仇剧的影响,也反映了社会的动荡和人们渴求正义的普遍心理。

哈姆雷特》大大突破了复仇悲剧的局限,表达了人文主义的理想和时代的精神。

另一类是所谓情欲悲剧,如马洛的《浮士德博士的悲剧》(1588?)、 《帖木儿大帝》 (1588?)、《科利奥兰纳斯》(1601),琼森的《西亚努斯的覆灭》(1603),查普曼的《布西.德.昂布瓦的复仇》(1610)等。情欲悲剧反映了当时流行的认为人的气质欲望决定命运的观点。

同情欲悲剧常常结合着的是所谓恶行悲剧,它们深刻地揭露了野心家的罪恶,也揭露了嫉妒、自负、邪恶所带来的灾难。

值得注意的是,除上述传统地表现贵族生活的悲剧外,还出现了一些反映中产阶级生活的悲剧,如无名氏的《费弗夏姆的阿登》(1592)和《约克郡悲剧》(1605)以及T.黑伍德的家庭爱情悲剧《死于仁慈的女人》(1603)。

代表人物

克里斯托夫·马洛(1564-1593)是大学才子中最有才华、成就最大的一个,在文学史上享有"诗剧的晨星"、"英国悲剧之父"的美誉。他是莎士比亚以前英国戏剧界最重要的人物,也是英国文艺复兴戏剧的真正创始人。

马洛与莎士比亚生于同一年,故乡是古老的坎特伯雷城。他的父亲是一个鞋匠,马洛的出身寒微与莎士比亚十分相似,但他却在莎士比亚被迫辍学的同时幸运地进入了剑桥大学,得以系统地学习拉丁文、希腊文和神学课程,这为他早莎士比亚一步从事戏剧与诗歌创作并声名鹊起奠定了基础。

就在莎士比亚恋爱、结婚、生子的那段日子里,马洛连续拿到了艺术学士和硕士两个学位。父母本希望他做一名神父,可是马洛天性狂放不羁,既无心献身神坛,也不愿走上仕途。他那份独异的才情使他毕业后步入了戏剧的殿堂。

评价

马洛是一位戏剧天才,23岁便写出了第一部作品《帖木儿大帝》[1],立刻轰动了整个英国文坛。《帖木儿大帝》是一部英雄剧,塑造了一个叱咤风云却又野心勃勃的征服者形象,充分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精神。

剧中的帖木儿和马洛本人一样,是个热情的自由思想者。

在这部史诗般宏伟的悲剧中,回响着文艺复兴时期一个典型的主题:歌颂人间的生活,现世的快乐。这个剧本被认为是英国的人文主义戏剧繁荣的发端。

喜剧创作

市民喜剧

喜剧作品大量出现,而且风格多样化,如黎里的《月中女人》(1584)、格林的《僧人培根和僧人班格》(1589)、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1596)和《第十二夜》(1600)、T.德克(1572~1632)的《鞋匠的节日》(1600)都具有浪漫色彩和明朗、乐观的基调。

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一些描绘当代世态人情、以中产阶级为讽刺对象的喜剧,B.琼森的《炼金术士》(1610)及《巴托罗缪集市》(1614),被称为市民喜剧。

代表人物

大学才子派中另一位重要代表人物是约翰·李利(1554-1606)。李利曾先后在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受过教育,他的祖父是当时被英国许多学校列为拉丁文教材的《拉丁语法》一书的编纂者。

莎士比亚就读文法学校时,就曾学过这本教材。李利受家庭的影响,立志献身文学事业。他在文坛上的地位是由其创作的喜剧奠定的,如《昂迪米思》、《班比妈妈》、《亚历山大坎巴丝帕》等。李利的喜剧对莎士比亚的影响很大,据考证,莎士比亚的喜剧中有50多处借用李利的作品。

如果说马洛是莎士比亚在悲剧创作方面的先驱,那么李利则是莎士比亚在喜剧创作方面的楷模了。

评价 与基德同年的罗伯特·格林(1558-1592),也曾在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学习。在"大学才子"中,格林是唯一避开沉重悲壮的主题,而倾心于浪漫与幽默情调的,这体现在他的一系列作品中,尤其是最为有名的喜剧《老奶奶的故事》,正是这一剧中把浪漫主义与幽默因素相结合的倾向,对莎士比亚创作《仲夏夜之梦》起到了一定的启发作用。

参考资料

  1. 从“帖木儿现象”谈起. 豆丁网 [2016-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