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大宛英語:Tayuen; 上古漢語擬音:Ta-yuan /dhaːts ʔwan/[1] ; 中古漢語擬音(Edwin G. Pulleyblank): /daj ʔuan/ ),是西漢時,泛指在中亞費爾干納區域居住的國家和居民,大宛國大概在今日費爾干納盆地[1]

前130年左右,漢朝大使張騫出使西域時曾來過此地,並於中國《史記》、《漢書》都有記載。中國史書中記載,大宛擁有相當規模的城市文明,當地居民五官多有高加索人種的特徵,並居住在城牆環繞的都市中,風俗與南方大夏相同。

有學者認為大宛名稱可能是亞歷山大大帝來到費爾干納邊境後,因殖民於此地的希臘人後裔關系所取的,名稱上「宛」(yuān)很可能是從巴利語的耶婆那(Yavana)轉譯而來。耶婆那在當時的中亞泛指希臘人,從伊奧尼亞人轉譯而來,故此,「大宛」在字義上很可能是「大伊奧尼亞」。大宛在希臘化的塞琉古帝國和希臘-巴克特里亞王國統治下逐漸興盛繁榮,隨着希臘人勢力減弱而失去控制,終受塞人統治[2]

在歷史上,大宛與中國之間的交流代表西方印歐民族文明首次大規模與中國文明接觸。此後,從前2世紀末直到13世紀初年,東方與西方世界靠着絲綢之路持續交流接觸。

目錄

希臘化時期(前329年–前210年)

亞歷山大大帝於前329年來到費爾干納邊境,並在費爾干納盆地南方邊緣,錫爾河南岸建造絕域亞歷山大里亞城,位置在今日塔吉克的苦盞。絕域亞歷山大里亞城城牆周長總計6公里,亞歷山大如同他其他建造的同名城市一樣,安置許多退役老兵和希臘僱傭兵在城內定居,希望作為國境外圍聚點和日後遠征的前進基地。

亞歷山大逝世後,整個巴克特里亞、中亞河中地區和費爾干地區還在希臘化塞琉古帝國手中,直到約前250年,巴克特里亞總督狄奧多特一世宣布獨立,脫離塞琉古帝國,建立希臘-巴克特里亞王國,大宛才落入巴克特里亞的統治。

視頻

大宛 相關視頻

大宛仗勢匈奴,殺漢朝使臣,漢武帝大怒派20000囚徒將其滅國
馬未都:漢武帝曾用純金馬買大宛國寶馬,純金馬現存日本,重7公斤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