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大寺乡位于凤庆县城西北部,澜沧江南岸,乡政府驻地大寺街,距县城36公里,海拔1820米。总面积204平方千米。海拔1000——2679.8米之间。辖区东与小湾镇相连,南同凤山镇毗邻,西连勐佑镇和昌宁县温泉、漭水两乡镇,北沿澜沧江鲁史镇隔江相望。澜沧江在乡内流程36公里,是小湾电站建设的前沿阵地。主要产业有粮食、茶叶、泡核桃、畜牧业、烤烟和蚕桑。 经济发展编辑

大寺乡以突出发展绿色区域经济为主,经济发展上有自己的独特优势。

首先,它是世界闻名的绿茶原料基地和生产基地。大寺有四五百年的种茶历史,是凤庆滇红茶和精制绿茶原料主产区之一,尤其以绿茶生产而闻名,大寺的“尖山云雾”牌精制绿茶曾两度获世界食品博览会金奖。

全乡茶园投产面积23158亩,总产量23158担,产值682万元,建成高优茶园6296亩,已投产1500亩,茶叶产量居全县第二。


其次,它是临沧地区万亩高优泡核桃园建设基地之一。泡核桃在大寺适宜种植的范围较广,农民群众有种植泡核桃的习惯,全乡现已投产面积达4800多亩,产量200吨。2003年建成1万亩高优泡核桃园,现全乡泡核桃面积已达15000亩

第三,它是小湾库区生态建设的重点区域。为支援好小湾电站建设,大寺乡近两年来认真实施好“青山绿化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不断加大生态建设力度。2001年至2003年,共完成耕地退耕13000亩,宜林荒山造林9000亩,沼气池建设1700口。

森林覆盖率达39.9%,预计2010年前将达50%。第四,它属临沧地区纳入重点开发的八大片区之列。大寺乡是凤山片区开发所属乡镇之一,大寺正掀起“文明村、生态村、小康村”的“三村”建设高潮。[1]

目录

特色产业

泡核桃产业

大寺乡核桃种植历史悠久,是全县泡核桃主产地之一。境内核桃单株覆盖面曾达1亩,单株创收最高达4000余元,并以果大、皮薄、仁厚、口感好的特点占领市场。乡党委、政府以建设绿色经济强乡为目标,

按照“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的要求,紧紧抓住国家退耕还林机遇,依托全乡核桃生长的自然优势和核桃产品价格稳步攀升的市场前景顺势而谋,将林业生态建设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科学规划、高优化种植、精细化管理,带领广大干部群众致力于泡核桃产业建设。

特别在全市核桃产业建设现场会召开以后,农民种植泡核桃的积极性又一次高涨,全乡上下形成了大干核桃产业的共识,深刻认识到做大做强核桃产业是实现农民增收、促进财政增长的有效途径。通过乡村两级不懈努力,截止2007年底,已成立泡核桃协会9个,入会会员达286人,累计建成高优泡核桃园7万亩,人均占有1.9亩,挂果面积达3.2万亩,

实现产量753.9吨,产值1071万元,覆盖全乡10个村8000多户,农民人均核桃收入达350元;全乡总产量将达900吨,产值将达1300万元。核桃产业已成为我乡经济发展中继茶叶产业之后的又一大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预计到2020年核桃面积将达10万亩,产量将达到16000吨,产值3.2亿元。

茶叶产业

茶叶是该乡的传统支柱产业,“尖山云雾”品牌曾名声远扬。2002至今,全乡借助国家实施退耕还林的历史机遇,将退耕还林项目与茶叶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推进高优生态茶园建设和加大老茶园改造力度,已建成高优生态茶园1.07万亩,使全乡的茶园面积由原来的2.36万亩发展到3.43万亩,共改造老茶园8000亩。

2007年,干茶总产量达2275吨,茶叶产值8418万元,覆盖全乡10个村8000余户,农民人均茶叶收入达2300元,在积极推进全乡优质茶原料基地建设的同时,大力挖掘茶文化潜力,积极推广1618煮饭茶,努力营造做茶活、议茶事、用茶钱、吃茶饭的茶文化氛围。

畜牧、烤烟、蚕桑产业

2007年底,全乡生猪存栏43373头,出栏肥猪22166头,大牲畜存栏11157头,山绵羊存栏10000只,家禽出拦50717羽,禽蛋产量1.6万公斤,肉类总产1568吨、产值1151万元,人均占有肉类43.3公斤,建成肉牛冻精改良点2个,实施牛冻改148头,培育养殖大户120户;

完成烤烟种植2510亩,产量5105担、产值265.46万元,2008年完成种植2795亩,建设烤房101间、烤房群4座,投资92万元,架设烟水管道22公里,建成蓄水池43口、容量1163立方米,预计完成产量7000担;5个村建设桑园4282亩,2007年养蚕1272张,鲜茧产量40吨,产值68万元,2008年春夏蚕养殖316张,鲜茧产量11.87吨、产值20.95万元。[2]

地理气候

全乡国土面积204平方千米,海拔1000—2679.8米,年平均气温15℃,年平均降雨量1500毫米。霜期短,日照长,适合各种农作物生长。境内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土壤肥沃,属山区典型立体气候。气候宜人,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水利资源。

行政区划

全乡有11个村235个村民小组,78个自然村,居住着汉、彝、苗、白、回、傣、佤、满、纳西、傈僳、拉祜、景颇、布朗等13个民族,常住人口35146人(2017年)。

集镇优势

农村小集镇建设前景一片大好。大寺民间贸易活跃,全乡有6大街场,街天都非常热闹,原先的街场已容纳不下越来越多前来赶集的人们,街场的改造势在必行。大寺、平河、大河三大街场正在规划之中。其次,农副产品的深加工及营销具有开发潜力。

大寺有集体茶叶的初制点19个,个私加工30余家,点多而规模小,而泡核桃、蚕桑、草果等仅停留在原料生产阶段,因此,大寺农副产品的开发具有很大的潜力。第三,小湾库区的旅游开发潜在巨大商机。大寺属小湾库区淹没区,而凤小公路(凤庆一小湾)过境19公里,带来了巨大的人流、车流、物流,旅游开发潜在巨大商机。

人文地理

大寺境内名山竞秀、万壑争艳、千流媲美、云雾缭绕、气候宜人,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热资源。“自汲香泉带落花,漫烧石鼎试新茶”。这是明朝著名的地理学家徐霞客于崇祯十二年(1639年)途经顺宁,宿于高井槽(现大寺马庄村境内)时所作的诗句,这“香泉”、“新茶”的产地就是有着四五百年种茶历史的大寺乡。

全乡共有19个党支部,其中:村党支部11个,机关党支部8个。有1所党校11所分校,有党员活动室13个,其中新建竣工投入使用2个(路山村、大寺村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有党员1313名,其中妇女党员194名,占14.78%,少数民族党员306名,占23.31%。大学本科17名,大学专科117名,中专99名,高中86名,初中及以下994名,预备党员66名。

人口卫生

全乡有卫生院1所,医护人员10人,均为西医,病床10张。村医务室11个,医护人员13人,病床15张。切实加强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方针的贯彻落实,积极开展以降低孕产妇、婴幼儿死亡率、提高新法接生率的住院分娩接种和宣传,计划免疫率达80%以上。

2007年收缴新农合参合费311630元,共有31163人参合,参合率达85.98%,2007年1-10月核保补助款55.8万元,共有12953人享受住院医疗补助。严格执行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各项法律法规,有效惩处违法行为,积极落实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奖、优、免、补”政策,认真实施和开展人口出生缺陷干预项目,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和“关爱女孩行动”,优质服务水平持续提高,认真开展优质服务“六大工程”。

2007年完成“三术”322例,女扎 4例,放环277例,人流41例,11个村均无多胎生育。全乡独生子女办证户数达61 户,兑现教育奖学金 7.098万元,享受养老生活补助111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18‰,计划生育率达99.37%。,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名列全县前茅。

资源环境

全乡总耕地面积28419亩,其中水田15994亩,旱地 12425亩,农民人均占有耕地0.78亩。森林覆盖率42%。茶园面积37281亩,其中高优生态茶园10700亩。泡核桃面积70000亩,桑园面积4282亩。

招商引资

大寺乡的乡镇企业,在乡党委政府和县直机关的正确引导、管理下,始终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因地制宜”的方针,全乡共有乡镇企业740个,从业人员1999人,其中集体企业39个,私营企业2个,个体企业699个。全乡乡镇企业营业性收入6053万元。包括茶叶初制、酒厂、食品加工、泡核桃初加工等。

大寺乡是茶叶大乡,茶园面积30434亩,其中高优生态茶园10700亩,可采面积23607亩。

烤烟产业,种植烤烟有河顺村、大寺村、路山村、漭街村和马庄村5个村,面积2160亩,产量309.2吨。

泡核桃产业,泡核桃面积55720亩,产量778.9吨。蚕桑产业,桑园面积3965.2亩,上半年养蚕种549张,实现产值50万元。鲜茧产量实现37777.4公斤。

社会保障

大寺乡人民政工作认真贯彻落实社会保障政策,2007年12月31日止,全乡共有961人参加养老保险,保金308600元,共有66人达到领取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金,保金4385.45元,2007年全乡正常死亡退保18人,发放退保金18862.48元。

2007年落实3名下岗人员,符合享受政策,领取到失业金13068元。有5名灵活就业及困难人员申批到社会保险补贴。

建立严格的社会化管理制度,对30名企业退休人员进行社会化管理,每位退休人员发放一张监督联系卡,每月上报一次退休人员健康情况。

认真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积极宣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做到家喻户晓,。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有序开展,2007年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7821户31163人,参合率达87.55%,兑现各种医疗费55.8万元,受益12953人。

相关视频

大寺乡德乐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