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大教堂(小說)

內容簡介

幾乎所有評論家都從這本《大教堂》中嗅出卡佛的變化來。在這本創作於1982年到1983年間的小說集中,如果說人物和情節仍延續了卡佛早期作品的灰暗和無法自拔的話,在幾篇篇幅較長的作品的結尾,我們可以看到卡佛把自己那扇一直塵封的天窗推開一條縫隙,灑下了一點點光亮。我們仍然可以讀到一系列小人物在生活的泥潭裡摸爬滾打:重逢戀人被轟出了剛剛借來的房間(《瑟夫的房間》);生活就像壞掉的冰箱裡的食物一樣腐臭變質(《保鮮》);奔波的人失望地離開,扔下了曾經摯愛的東西(《馬籠頭》);父親在痛苦的回憶中,拒絕下火車去見來接站的兒子(《軟座包廂》);甚至因耳屎堵住了耳朵而帶來的不便和恐懼(《小心》)。交流的匱乏和艱難,成了整部小說集凸顯的主題,不管是在父子間、情人間、夫婦間,還是朋友間,甚至萍水相逢的人之間,語言和身體的交流成了所有灰暗中最蒼白的角落。但在《好事一小件》、《電話來自何方》以及《大教堂》中,卡佛正在步履維艱地一點點「遠離那威脅性的模糊,朝着希望而不是恐怖邁進」 ,不管這種希望是多麼的微弱和渺茫。我們讀到了一對剛剛失去兒子的夫婦和一個一直打來騷擾電話的麵包師之間的和解;一個酒鬼鼓起勇氣,準備撥通妻子的電話;一個男人放下了心理的牴觸,在一個盲人的指觸下,閉上眼感覺着大教堂。在訪談中,卡佛解釋了自己的改變:「我想,現在的感覺更加樂觀了一點。當然在大部分小說中,人物的麻煩得不到解決。人們的目標和希望枯萎了。但有時,而且恐怕是經常,人們自己不會枯萎,他們把塌下去的襪子拉起來,繼續走。」

作者簡介

雷蒙德·卡佛(Raymond Carver,19381988),美國當代著名短篇小說家、詩人,1938年5月25日出生於俄勒岡州克拉斯坎尼鎮,1988年8月2日因肺癌去世。高中畢業後,即養家糊口,艱難謀生,業餘學習寫作。1966年,獲衣阿華大學文學碩士學位。1967年,作品第一次入選《美國年度最佳小說選》;70年代後寫作成就漸受矚目,1979年獲古根海姆獎金,並兩次獲國家藝術基金獎金;1983年獲米爾德瑞──哈洛斯特勞斯終生成就獎;1985年獲《詩歌》雜誌萊文森獎;1988年被提名為美國藝術文學院院士,並獲哈特弗大學榮譽文學博士學位,同時獲布蘭德斯小說獎。卡佛一生作品以短篇小說和詩為主,還有一部分散文。著作主要包括短篇小說集《請你安靜一下好不好?》(1976年)、《憤怒的季節》(1977年)、《當我們談論愛情時我們在談論什麼》(1981年)、《大教堂》(1983年)、《我打電話的地方》(1988年),詩集《冬季失眠症》(1970年)、《鮭魚夜溯》(1976年)《海水交匯的地方》(1985年),《海青色》(1986年),《通往瀑布的新路》(1989年)等。 讀雷蒙德卡佛作品的第一印象,是眾多美國夢的鼓吹者,定然不會喜歡他。在那些保守的批判者看來,他的小說不夠樂觀、集中展現事物的陰暗面 ……

內容預覽

最早翻譯雷蒙德·卡佛的作品要從1983年說起了。那是篇題為《腳下流淌的深河》(So Much Water so Close to Home,又譯《水泊離家那麼近》)的短篇小說。我偶然從一本選集裡讀到,便認定為傑作,深受感動,不能自已,一口氣將它譯了出來。第二年我去華盛頓州奧林匹亞半島,登門拜訪卡佛,和他面對面地交流。那時候我根本沒想到過,自己會親手把他的作品無一遺漏地全都翻譯出來。美國文學的新經典說起來,那之後的一段日子裡,雷蒙德·卡佛的形象發生過徹底的變化。20世紀80年代初,一般的美國人幾乎都沒聽說過他的名字。但隨着他晚年文學聲名漸高,且罹患肺癌,五十歲便英年早逝,卡佛這個名字竟有了些許神話般的色彩。不過數年之後在一些人當中(也是大致能預料到的),對於卡佛的評價出 ……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