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
大方,貴州省畢節市轄縣,位於貴州省西北部,居住着漢、彝、苗、白、仡佬等23個民族,境內礦產資源豐富。境內有畢節飛雄機場以已經開通,客流量居貴州第三,目前在建百里杜鵑花海城通用機場一座,成貴高鐵在縣城設站,是黔西北的重要交通樞紐和物資集散地,被譽為黔西北的"旱碼頭"。
大方 | |
---|---|
[[[File:T01fe7ca5afa0a6d901.jpg|縮略||center|原圖鏈接 來自天眼網]] |
大方漆器為著名傳統工藝,曾在美國舊金山萬國博覽會上獲金獎。縣內有斗姥閣仿古建築、奢香墓、奎峰塔、九層衙仿古建築、閣雅古驛道、濟火碑、大渡河橋、清虛洞等。
目錄
歷史沿革
夏朝,大方縣為梁州南域荒地,商屬鬼方。
秦始皇嬴政二十六年(前221)納入秦漢陽縣。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劃入平夷縣。南梁太清三年(549),昆明夷濟火閩支第二十世,由閩(今雲南東川)向東北擴展,據今貴州西和西北地帶,號盧鹿部。[1]
唐武后萬歲通天二年(697)盧鹿部歸順中央王朝,唐廷以其地置犍州(大方東部和黔西西北)、郝州(大方南部和納雍北部)等羈縻州。
宋皇祐年間為「羅氏鬼國」地。[2]
元至元十五年(1278),羅氏鬼主阿窄納土內附,設羅氏鬼國安撫使。
明洪武四年(1371),順元路宣慰使靄翠歸附,封為貴州宣慰使"位各宣慰之上",十四年(1381)靄翠病逝,妻奢香代襲其職。次年,明將傅友德、沐英等率大軍從四川、湖南經貴州討伐雲南梁王巴匝剌瓦爾密,當時盤踞雲南的元蒙勢力與烏撒、芒部的部分奴隸主相勾結,抗拒明軍。奢香審時度勢,維護明朝的統一,支持明軍入滇。
明天啟二年(1622),安邦彥挾持安位反明,歷經八年,兵敗後安位請降。崇禎八年(1635),鎮將方國安建大方城。
清康熙三年(1664),水西宣慰使安坤與烏撒土官安重聖等聯合反清,歷時年余,被吳三桂平定(史稱"吳王剿水西")。康熙四年(1665)十一月"水西遂王"。吳三桂奏請改土歸流,並將大方改為大定,以木胯、火著、化各、架勒四則溪設大定府,結束土司政權的世襲統治。康熙五年二月初一日,清派寧雲鵬為大定第一任知府。二十二年(1683)安聖祖助剿吳三桂有功,授水西宣慰使,世襲,但不許干預政事。三十七年(1698),安聖祖卒,無子襲職,廢世襲,終止安氏在大定的土官世襲。清康熙二十六年(1688)改大定為州,隸威寧府。雍正八年(1730)恢復大定府,轄三州一廳一縣。
宣統三年(1911),受武昌起義和貴州自治學社起義(十一月四日)的影響,同盟會員簡書等於十一月八日在大定率革命黨起義成功,推翻清朝在大定的封建統治,趕走大定知府陳慶慈,建立革命政權--大定軍政分府,簡書任大定軍政分府行政長官。大定起義是全省六個府中第一個建立軍政分府(即六屬之首)。
民國三年(1914)廢府設大定縣,隸貴州省黔西道。民國二十四年(1935)改隸貴州省第四督察專員公署。民國二十五年(1936)2月6日,肖克、賀龍率中國工農紅軍二六軍團抵大定,次日成立中華蘇維埃人民共和國川滇黔省革命委員會,8日在城關召開群眾大會,批准成立縣臨時革命政權--大定擁護紅軍委員會(簡稱擁紅會),推選彭新民為擁紅會主任。
1949年11月25日大定縣城解放,27日地方人士楊文同等發起成立"支前委員會"籌集糧草,支援人民解放軍。12月5日大定縣人民政府成立,隸畢節專員公署,將舊政權4鎮16鄉,改設為5個行政區,接管舊政權,開展征糧、剿匪等工作。12月6日,將舊行政區6鎮16鄉劃為6個行政區,建區人民政府。
1950年1月,因幹部不足,改設5個區,轄4鎮16鄉。7月5日調整為城關、響水、雙山、鼎新、馬場、理化、雞場、六龍、百納、達溪、瓢井、長石、沙廠13個行政區,設置區人民政府。9月至次年5月,廢除保甲制,將原256個保,改建為228個村(含城關8個街),成立村(街)人民政府。
1953年4月,完成並村建鄉,將228個村(街)改建138個鄉,4個街,設人民政府。區人民政府改稱區公所,為縣人民政府派出機構。
1958年2月16日,國務院批准大定縣更名為大方縣。9月取消區鄉建制,實行"政社合一"建制,將418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合併為121個人民公社。11月,根據"一區一社"的原則,撤銷區鄉建社,改建為13個人民公社,123個管理區,293個生產大隊,2141個生產小隊。
1961年10月,恢復區建制,全縣設13個區62個人民公社。
1963年3月,全縣13個區的62個人民公社調整為109個人民公社1個鎮。
1978年4月,恢復13個區公所。
1984年,貫徹執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實行黨政分開建立鄉政府的通知》,按各公社行政區域建鄉或鄉級鎮。通過換屆選舉,成立鄉(鎮)人民政府。全縣13個區1個區級鎮,14個鄉級鎮,95個鄉(其中33個民族鄉),44個街道辦事處,16個居民委員會,83個居民小組,506個村民委員會,4053個村民小組。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91年進行建鎮並鄉撤區,經貴州省人民政府批覆,撤銷原城關、響水、雙山、坡腳、馬場、理化、雞場、六龍、百納、達溪、瓢井、長石、沙廠13個區建制,將原108個鄉(鎮)合併建立36個科局級鄉鎮。
2003年,大方縣人民政府批覆撤併部分行政建制村,將原499個行政村、30個居委會,撤併建為367個村和22個社區居委會。
截止2007年底,全縣共轄10個鎮,26個鄉(其中18個民族鄉),有367個村民委員會和22個社區居委會。2007年12月9日,百里杜鵑管理區黨工委、管委會與大方、黔西兩縣簽署風景區託管協議,大方普底、大水兩個民族鄉交百里杜鵑管理區託管,2008年又將黃泥塘鎮在拱、箐門和百納鄉龍坪、龍豐、龍竹5個村劃歸百里杜鵑管理區託管。縣人民政府駐地大方鎮。
2013年4月,①撤銷雞場鄉、黃泥塘鎮,合併設置新的黃泥塘鎮,以原雞場鄉、黃泥塘鎮地域為新設置黃泥塘鎮的行政區域,鎮人民政府駐黃泥村;②撤銷大方縣高店鄉,設置對江鎮,以原高店鄉及大方鎮的金星、灣子、對江、箐木、法書、龍井、元寶、杉林、花果等9個村地域為對江鎮行政區域,鎮人民政府駐堰塘村。③撤銷大方鎮,設立慕俄格古城、順德、紅旗三個辦事處。
現行區劃
2014年6月,大方縣轄3個辦事處、9個鎮、19個鄉(其中14個民族鄉):慕俄格古城街道、順德街道、紅旗街道、貓場鎮、馬場鎮、羊場鎮、黃泥塘鎮、六龍鎮、達溪鎮、瓢井鎮、長石鎮、對江鎮、東關鄉、綠塘鄉、鼎新彝族苗族鄉、牛場苗族彝族鄉、小屯鄉、理化苗族彝族鄉、鳳山彝族蒙古族鄉、安樂彝族仡佬族鄉、核桃彝族白族鄉、八堡彝族苗族鄉、興隆苗族鄉、果瓦鄉、大山苗族彝族鄉、雨沖鄉、黃泥彝族苗族滿族鄉、沙廠彝族鄉、百納彝族鄉、三元彝族苗族白族鄉、星宿苗族彝族仡佬族鄉。縣政府駐紅旗街道。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大方縣位於貴州省西北部,畢節市中部,烏江支流六衝河北岸,大婁山西端。地處東經105°15′47″~106°08′04″,北緯26°50′02″~27°36′04″之間。東西相距86.2公里,南北相距85.2公里。東與黔西縣毗鄰,東北抵金沙縣,南以六圭河與織金縣為界,西南與納雍縣隔河相望,西部和西北部與七星關區接壤。全縣總面積為3505.29平方公里,佔畢節地區面積的13.05%,貴州省總面積的2%。縣城距畢節地區所在地46公里,距省城貴陽177公里,距南海500公里,是近海內陸山區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