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宮被毀原因
大明宮被毀原因大明宮是唐朝的正宮,相當於明清時期北京紫禁城的地位,是皇帝居住和辦公的地方。特別是唐朝是我國歷史上最為強盛的朝代之一,大明宮不僅僅是全國的中心,甚至是世界的中心。大明宮在當時堪稱世界上最華麗壯觀的古建築群,不僅僅對後來的明清宮殿建築產生影響,甚至奠定了日本、韓國以及東南亞一些國家皇家宮殿的格局規制。但是大明宮早已被毀,如今也只剩下了遺址,那麼大明宮為什麼被毀?大明宮為什麼沒有保存下來?[1]
目錄
大明宮為什麼被毀
大明宮始建於公元634年,至今已有近1400年的歷史,比北京故宮早了700多年。當年的大明宮,比現在北京故宮規模大得多,占地面積約3.2平方公里,是北京故宮的4.5倍。
自唐高宗起,先後有17位皇帝在這裡處理朝政,一共使用了200多年。唐朝末年隨着戰亂爆發,朝廷都難以自保,大明宮也受到戰爭的破壞,最後被朱溫一把火燒掉,變成了一片廢墟。
唐僖宗廣明元年(880年),黃巢率軍攻入長安,與唐軍交戰三年,使得長安城「宮、廟、寺、署,焚盪殆盡」,大明宮也遭到極大破壞,此為大明宮所經第一次毀壞。
黃巢起義平息不久,唐昭宗乾寧三年(896年)七月,李茂貞的岐山軍「犯京師,宮室間舍,鞠為灰燼,自中和(881年)以來,葺構之功,掃地盡矣」。「中和年以來,葺構之功」,指黃巢兵退後,對包括大明宮在內的長安城進行過修復,然而不過五年,李茂貞的一把火又使此番努力「掃地盡矣」,此為大明宮所經第二次毀壞。
李茂貞兵退後,唐昭宗任命華州節度使韓建為修宮網使,整飾長安宮室,當時已無力修復全部建築,主要是修整太極宮。好景不長,天復元年(901年)十一月,強蕃朱全忠西入潼關,宦官韓全誨劫昭宗西去鳳翔,然後「火焚宮城」。天佑元年(904年),朱全忠下令徹底廢毀長安城,此為對大明宮的第三次焚毀。這一次給已經破敗不堪的大明宮致命一擊,除一些體積較大、搬不動的磚石類建築物以外,其餘蕩然無存。
至宋代,大明宮的晚唐遺物要麼被當地官府征為他用,要麼被附近居民拆走作為建築房屋的材料,所剩無幾。從此,大明宮在歷史長河中煙消雲散。
大明宮沒有保存下來是由於歷史的原因沒能保存下來。大明宮是唐朝時期的皇宮之一。唐朝的皇宮還有從隋朝繼承的太極宮和後來修建的興慶宮。在黃巢起義之後,唐朝風雨飄搖,宮殿也被盡數損毀。到了宋朝的時候,大明宮的遺址也被宋朝的百姓搬去修屋蓋房,自此大明宮徹底消失。如今的大明宮只是現代還原的產物。在古時候,改朝換代頻繁,每一次的改朝換代對前一個朝代的皇宮都是一次打擊。基本上會被廢棄不用,更不要說修繕了。如此古老的建築物,不進行修繕就會不停的損壞,最終消失在歷史之中。[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