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浮玉
《大江浮玉》屬於宋代名畫之一。
中國宋朝延續300多年,北宋統一消除了封建割據造成的分裂和隔閡,在一段時期內社會保持着相對安定局面,商業手工業迅速發展,城市布局打破坊和市的嚴格界限[1],出現空前未有的繁榮,其繪畫在隋唐五代的基礎上繼續得到發展。民間繪畫、宮廷繪畫、士大夫繪畫各自形成體系,彼此間又互相影響、吸收、滲透,構成宋代繪畫豐富多彩的面貌[2]。
目錄
基本情況
畫中這座奇特的島丘,即為金山。金山古名「浮玉山」,位於江蘇鎮江西北,山上有許多佛寺古蹟,為江南名勝之一。不過,這座原本孤立在江心(長江)的島丘,後來因為江水北移,泥沙淤積,清末便已與南岸的陸地相連,因此畫中這幕自大江中突涌而出的奇景,已不復見。
歷史背景
宋代繪畫進入手工業商業行列,與更多的群眾建立較為密切的聯繫。一批技藝精湛的職業畫家,將作品作為商品在市場上出售,汴京及臨安都有紙畫行業。汴京大相國寺每月開放5次廟會,百貨雲集,其中就有售賣書籍和圖畫的攤店;南宋臨安夜市也有細畫扇面、梅竹扇面出售[3];汴京、臨安等地的酒樓也以懸掛字畫美化店堂,作為吸引顧客的手段。市民遇有喜慶宴會,所需要的屏風、畫帳、書畫陳設等都可以租賃。適應年節的需要,歲末時又有門神、鍾馗等節令畫售賣,為市甚盛[4]。
北宋時,汴京善畫「照盆孩兒」的畫家劉宗道[5],每創新稿必畫出幾百幅在市場一次售出,以防別人仿製;專畫樓閣建築的趙樓台;畫嬰兒的杜孩兒,也在汴京享有盛名。吳興籍軍人燕文貴常到汴京州橋一帶賣畫。山西絳州楊威,善畫村田樂[6],每有汴京販畫商人買畫,他即囑其如到畫院門前去賣,可得高價。社會對繪畫的需求和民間職業畫家創作的活躍,是推動宋代繪畫發展的重要因素。宋代由於手工業的發達,促成了雕版印刷的發展與普及,出現了汴京、臨安、平陽、成都、建陽等雕版中心,不少書籍及佛經都附有版畫插圖,現存宋金雕印的彌勒像、陀羅尼經咒、《佛國禪師文殊指南圖贊》、《趙城藏》等,可見其繪刻之精美。
視頻
大江浮玉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品讀北宋文化:打破坊市制 形成開放型城市新格局,搜狐,2016-07-13
- ↑ 宋代繪畫,華人環球網,2017-06-12
- ↑ 空前繁華的南宋臨安夜市,網易,2020-03-17
- ↑ 宋代書畫市場:誰來畫?誰買單,芝麻開門收藏鑑定交易網,2018-05-24
- ↑ 劉宗道,博雅文化旅遊網
- ↑ 村田樂——中國繪畫中的鄉村休閒生活(二) ,搜狐,2018-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