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大济镇文殊村

大济镇文殊村位于大济镇中西部,东、北与龙坂村毗连,西与溪口村相接,南于洋坑、溪车隔溪想望,木兰溪仙永公路从境内东部穿过。[1]

中文名称: 文殊村

下辖地区: 窑后、古濑、新厝、学仔前等自然村

地理位置: 大济镇中西部

面 积: 耕地783.2亩,山坡地(林果地)250亩

人 口: 817户,人口2900(2010年)

种植作物: 水稻,甘蔗、小麦、地生、大豆

历史名人: 郑照

目录

基本简介

全村有耕地783.2亩,山坡地(林果地)250亩,有窑后、古濑、新厝、学仔前,文化堂,顶张,后头、锦田、下亭、墘屐、顶厝,民生自然村,共13个村民小组。2010年,全村有817户,人口2900人,其中:男1464人,女1436人。

村名来由

文殊村以“文殊寺”命名。明代称文殊村,属万善里,清代称下古濑属善化里。

基础建设

文殊村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水利充足,自古种植水稻,甘蔗、小麦、地生、大豆。

在中共十届三中全会的改革开放政策鼓舞下,大大地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全村以发展农业为主,多种经营,发展果业生产,种植蘑菇、巴西菇,增加经济收入,群众生活有极大提高。随着经济发展,村民大都添置洗衣机、彩电、安装电话,添置新形家具。村民的住房有很大改善,新盖混凝土结构楼内配有厨房、沐浴室,卫生间,空气流通,舒服清心。

随着仙永公路改线扩宽,公路两侧新扩建140幢,建筑面积为8000平方米,方便交通,大大改变村容村貌。

先后还集资20多万元,铺设水泥村道6条,改善行路难问题。随着教育事业不断发展,该村集资18万元,建两所二层教学楼,方便子女入学。

历史名人

翁都“清介郑公祠”建于明朝,建筑面积为500平方米,郑照曾任江西省九安府德安县知县,他为官清正,两袖清风,皇帝赐给“廉官第一”匾额,明郑纪赠联名“忠心报社稷,钦赐贡令传家声,廉政起心被赦封清官杨正气”。

明代柯潜赠联:乞辞归故里一瓢清水付子孙,拜命清华封百里苍生沾雨露。

明代郑泰赠枢联:彭泽赋归看松菊千年犹仰望为山,江洲治政伴鹤琴当日共传心似水。

经济发展

1983年12月,全村有309户,1378人,耕地面积3182亩,人均2.3亩。粮食播种面积为2643亩,总产量1005.9吨,除上缴国家和集体提留外,社员人均口粮490千克。文殊村群众栽培经济果木林历史悠久。新中国成立前,文殊村有果园6处。盛产长把梨、红霄梨、桃、杏等,由于果园多分布村庄附近,灌水方便,加之日照时问长,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果品含糖量的积累提高,故果品色泽鲜艳、香甜可口。随着经济果木林的发展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改善,果品产量也在不断提高。原文殊八队果园经营较好,多年产量在25吨以上,最高年分可达40多吨,收入1万多元。

1983年全村总收入47.72万元.提取公益金、公积金和干部报酬外,人均收入244.4元,属于文殊公社富裕村。1983年底全村有大中型拖拉机14台,手扶拖拉机28台,粉碎机、碾米机、磨石机20台。大牲畜388头,牛256头,马51匹,驴33头,骆驼9峰,小家禽饲养770头,羊440只。

改革开放以来,文殊村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实施“双千元田”“万元院、田、园”的农业结构调整,以白酒厂为龙头,发展乡镇企业,提高了土地产出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

2010年.全村辖9个村民小组,农户334户,1215人,耕地面积3136.88亩,人均2.5亩,人均纯收入7898.7元。公共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居民安全卫生饮用水入户率、村民用电入户率均达100%,居民点道路实现了组组通。完成农村沼气池项目建设94户,卫生改厕项目建设55户。全村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5.59%,新农保参保率达到64%,村组道路硬化率、计划生育率、中小学入学率均达100%。

截至2010年,文殊村形成了以日光温室、精品蔬菜种植、经济作物种植、畜牧业的二、三产业六大主体产业。其中,土豆、大蒜、洋葱、制种业是文殊村的特色农业。全村现有日光温室19座,种植西红柿、辣椒等蔬菜,年销售收入28.5万元;移动式钢架拱棚40座,种植草莓、土豆等,年销售收入50余万元:近年来引进孜然和玉米套种、土豆和玉米套种等先进种植方式,改变种植模式,调整产业结构,取得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成绩,赢得了农户的认同。

视频

大济镇白塔村:村道事故多 电杆成隐患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