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大漠牧歌—敕勒篇

大漠牧歌—敕勒篇敕勒,在漢代時稱為丁零,魏晉南北朝時稱狄歷、敕勒,到隋朝時稱作鐵勒。因所用車輪高大,亦稱高車。《隋書》記載鐵勒各部分布於東至獨洛河(今圖拉河)以北、西至裏海(今裏海)的廣大地區,分屬東、西突厥。其漠北十五部,以薛延陀與回紇為最著。唐貞觀末,於東部鐵勒分設都督府、州,隸燕然都護府。」[1]

在秦漢時期,敕勒的祖先丁零居住在北海(今貝加爾湖一帶),它的南邊是匈奴,西南是烏孫。匈奴在冒頓單于統治時期,先後征服了很多部族,當時丁零也和其它周邊的部落一樣,遭受匈奴的奴役。不少丁零人被匈奴擄去作了匈奴的奴隸。在公元前三世紀末至公元後一世紀間,丁零不斷和匈奴進行武裝鬥爭。據《漢書。匈奴傳》中記載,公元前71年,匈奴單于領兵攻打遊牧與伊犁河上游流域的烏孫族,在返回途中遭遇大雪,平時被匈奴奴役的烏桓、烏孫和丁零乘機對匈奴進行襲擊,結果殺死了數萬匈奴騎兵。從此匈奴國勢大衰,被匈奴奴役的各族都擺脫了匈奴的控制。

公元一世紀中葉以後,匈奴由於統治階級內部鬥爭,分裂為南、北兩部。公元87年,丁零聯合南匈奴、鮮卑及西域各族共同夾擊北匈奴,北匈奴大敗,被迫西遷。

東漢時,除大部分丁零人仍遊牧於貝加爾湖一帶外(這部分丁零人被稱作北丁零),一部分向西遷徙遊牧於伊犁河流域和阿爾泰山一帶(這部分丁零人被稱作西丁零),還有一部分丁零人南移,在今山西和河北境內有定州丁零、中山丁零、北地丁零等。「五胡十六國」時期,丁零人在中原一帶先後參加了各族統治者的混戰。後來,這部分丁零人後漸與其他民族融合。

漢末魏晉時,又有很多的丁零族人南遷,這樣,富饒的漠南地區成為敕勒人遊牧的地區。當然大部分敕勒人還留在原來的牧地。當時敕勒人的遊牧地域東到貝加爾湖,西到土拉河、阿爾泰山一帶。當時,由於敕勒人造車業很出名,他們造的車車輪直徑最長者達1。4左右,超過了當地牛身的高度,與馬的身高相差無幾。這種高輪大車,可以在草茂而高,積雪深厚,且多沼澤的地區順利通行。所以當時南方人稱他們為高車。

據記載,當時的鐵勒部落分布廣在大漠南北的9個地區,共有四十個不同名稱的部落。比較著名的部落有副伏羅部、斛律部、吐突鄰部、袁紇部、敕力犍部、幡豆建部等。

由於遊牧在北方的敕勒各部落日益強大起來,對當時的柔然和北魏統治階級構成了威脅。北魏統治階級曾多次攻打敕勒各部,這樣很多敕勒部落相繼歸附北魏。五世紀初,北魏王朝曾把貝加爾湖東部敕勒人數十萬落都遷徙到漠南一帶。使漠南一帶畜牧業發展很快。由於受漢族文化的影響,逐漸懂得了農耕。據記載,北魏文成帝時期,「五部高車合聚祭天,眾至數萬,大會走馬殺牲,游繞歌聲忻忻,其俗稱自前世以來無盛於此。」這樣空前的盛會,敕勒人乘着高車,唱着優美的牧歌,行進在草原,就是在今天看來,也是很壯觀之事。由於漠南地區當時主要是敕勒人聚居的地方,他們把漠南一帶成為「敕勒川」。流傳很廣的一首敕勒民歌,反映了當時畜牧業興旺發達的景象: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由於北魏統治階級對敕勒人民的掠奪日益加劇,敕勒人民反抗鬥爭日益激烈。歷史上發生了多次敕勒人民反抗北魏的武裝鬥爭。

當時日益強盛的柔然也對敕勒人民進行瘋狂的軍事掠奪。有的敕勒部淪為柔然的奴隸部落,如後來興起的敕勒部--突厥部落就曾經是柔然貴族的「鍛奴」部。副伏羅部也曾經是淪為柔然貴族的奴隸。公元487年,副伏羅部的首領阿伏至羅和其弟窮奇擺脫了柔然的統治,遷徙到車師前部(今新疆吐魯番一帶),建立了自己本族的政權--高車王國。敕勒政權經常向北魏王朝遣使朝貢。

到了北魏明帝時,由於敕勒統治者為爭奪王位殘殺不已,再加上已經逐漸強大起來的柔然的不斷侵擾,力量日益削弱,最後為柔然所敗。

當然,敕勒作為一個民族並沒有悄然消逝。後來稱霸一時的薛延陀、回紇、突厥及蒙古部中汪古、克烈等部均為敕勒族的後裔。

敕勒族沒有自己的文字,使用突厥語。他們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大小聚會時都要唱歌跳舞。

敕勒是遊牧民族。無疑,敕勒人對漠南地區的貢獻是巨大的,他們對敕勒川的經濟文化發展起過重要的作用。[2]

目錄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