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疫之下,為沉默者辯護 劉淑雲
重新導向頁面重定向至:
作品欣賞
大疫之下,為沉默者辯護
3月10日零時,省、地、市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響應級別由二級調整為三級,這意味着疫情防控工作整體上又向好了一步。同在3月10日——這天下午,「湖北武漢,晴。最後一批患者走出方艙,武漢最後一家方艙醫院休艙。」對於全國大多數人來說,這個消息應該可以使我們心頭漸漸鬆弛的緊張再次得以較為舒展的緩解。
我贊成一個觀點,疫情防控的暫時性結束不該被稱作「勝利」。畢竟,經過了這麼巨大的波折,有那麼多的同胞失去了生命和親人,有那麼多個家庭還都在這些煦暖的日子裡哀思他們逝去的愛人和親人——我們所歡欣擁抱的這個春天的陽光和溫暖正令他們倍受煎熬,倍覺痛苦。在這樣巨大而慘痛的事實面前,說「勝利」二字,實難出口。
可是,生活總是要繼續的,我們註定都要做無情的人。有哪一個旁觀者敢說,他會為了這一場疫情中錯誤的事和值得同情的人而一輩子不衣不食、無笑無歌呢?我們不可能一直沉浸在恐慌、緊張、同情之中,我們也不應該將眼睛一直盯在那些令我們着急、憤怒的地方——把這些都交給國家吧。我們需要給予我們的國家以高度的信任。而這信任的回饋,需要耐心的等待,需要戰勝心底焦憤情緒隨時而起的蠢蠢欲動。我相信有關部門最終一定會給全國人民一個交待,我相信在疫情爆發前後種種不正確的行為一定會得到應有的處理。不是嗎?從疫情爆發以來,到基本實現控制,我們這一個泱泱大國,不也就用了五十多天的時間嗎?難道處理一些失職者,比遏制病毒還難嗎?
我並不這樣認為。事件發生時,鑑於正常的心理走勢,人們更多地聚焦於事件表面,聚焦於事件內部的種種聯繫和結果。但歷史上每一個重大事件的真正意義,都不在於它本身,而在於它的發生與發展路徑,到底給當時以及之後的社會發展和國家狀況造成了怎樣的利害結構,到底給當時以及之後的老百姓的生存與生活製造了哪些更為長久的、更深層次的影響,事件的出現究竟引發了人性怎樣的一系列變化和走向,在不可預見的社會發展中人性究竟還有多少未知的狀態和可能……而這些,統統不是在事件發生過程中就可一錘定音的,也不是事件發生後短時間內就可以塵埃落定看出結果的。而這所有的思考,就不是我們普通人所能勝任的了。這就該是社會觀察家、作家等深度思想者的職責所在了。所以我並不認為迄今為止他們的不發聲是一種膽怯,是一種失職。相反,他們此時表面上的沉默,遮蓋了他們沉默之後的觀察、分析、思考,也遮蓋了他們沉默之後對事件進展的等待、過濾和沉澱。所以我更覺得他們此時的沉默是一種操守,也是一種德行,是他們對社會觀察家、作家這一職業的慎重與尊重,是對身為這些職業的自己的一言一行的高度負責,是對這個社會、對引導老百姓認知的高度負責。我堅信他們都在高度關注着事件,關注着事件的每一絲進展。假以時日,他們的觀察一定會凝鍊出影響深遠的理論利品,而作家們的書寫也一定會直指人心。
而現在,我們急需用溫暖和感動來撫慰心靈,我們急需接收到更多的正能量來充實我們的安全感、幸福感,我們急需使更多的人重新地、儘快地建立起被多種非主流言論瓦解掉的生活信念和生活信心。大疫之下,有那麼多的人在奉獻,在付出,在默默無聞,我們不能視而不見。那麼龐大的白衣衛士,奮戰在每一位病人床前,直面病毒,可歌可泣。國家軍隊,奉令而行,堅守火雷,所向披靡。各界人士,傾囊相助,不留姓氏,無關功名。抗疫戰線上的絕大多數人都不會在史冊上留下名和姓,但仍有那麼多的人主動請纓,以血手印表志,義無反顧地將一腔熱血灑在了中華大地。這是他們對國家的忠誠,這是他們對生命意義的踐行。在我們這個國度里,這些人集體做出了一個瀟灑得無可辯駁、堅定得驚心動魄的姿態——逆行。而對此,他們自己只說「本職而已」。誰無妻女?誰無老小?又怎能忽視戰疫日日夜夜裡後方親人那綿長的牽念與擔憂?同樣的度日如年啊!
有如此多捨生忘死的同胞擋在我們身前抗擊病毒,有如此多無名無姓的同胞為戰疫主動作為,有如此強大的國家和軍隊為保民族平安雷厲風行,生活在這樣的國度里,我們應該感到慶幸。而對於這樣一個泱泱大國,我們也實在不該再給出更多苛求了。還是讓那些非主流的聲音再少一些吧!
其實無論持何種言論,我相信絕大多數的人都只是想探詢一個真相,希望真相公之於眾,希望自己生活在一個沒有欺瞞的社會里,希望自己的人權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保護。而我相信,這,同樣也是我們的國家所行和所致力。之所以出現多種聲音,可能是各自着眼點不同,從而引發了不同的言論傾向吧。只是,我覺得沒必要在某種言論里越陷越深,我們可以秉持不同觀點,但各自不必激烈,不必極端,有理解、有把握、有見解即可。該吃吃,該喝喝,疫情之下的生活不只有上網表態或發牢騷,還有柴米油鹽,還有復工復產。所以,不用過於焦急,也無需擔心,人民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國家的眼睛也是雪亮的。[1]
作者簡介
劉淑雲,國企職工,業餘愛好讀書寫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