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大白山茶學名Camellia albogigas Hu山茶科山茶屬,生長於海拔200米至250米的地區,一般生長在常綠林中。本種和大苞山茶C. granthamiana sealy 很接近,但苞及萼片較多,且較短小,花瓣闊倒卵形,花絲連成短管,花柱只在下半部連生。染色體2n=60,和大苞山茶C.granthamiana Sealy一樣,是多倍體。

目錄

形態特徵

灌木或小喬木,嫩枝無毛。葉革質,橢圓形或長圓形,長7-10厘米,寬3-4.5厘米,先端銳尖,基部闊楔形,上面淺綠色,發亮,下面無毛;側脈7對,干後在上面陷下,在下面突起,邊緣密生鈍鋸齒,葉柄長7-8毫米。花單生於枝頂,無柄,苞及萼片約17片,革質,闊倒卵圓形,內側的最大,長2.5厘米,寬3厘米,外面被灰白絹毛,宿存;花瓣8-10片,白色,闊倒卵形,長3.5-5.5厘米,先端凹入,基部聯生;雄蕊多輪,外輪花絲連成短管,無毛,長約3厘米;子房5室,被毛,花柱5條,下半部聯合。蒴果球形,直徑4-7厘米,5爿裂開,每室有種子1個;果爿木質,厚8-10毫米;中軸5角形,長2-3.5厘米。[1]

分布範圍

國內分布在廣東,國外分布在越南

盆栽養殖

土壤

土壤是盆栽大白山茶的生長基礎,因為茶花根系依賴土壤生長、發育,大白山茶生命活動所需要的水分和養分主要從土壤中吸取。大白山茶喜歡偏酸性、含腐殖質較高、疏鬆通氣的山地紅(黃)壤土,pH值在5至6.5之間,不能採用鹼性土或黏性重的土壤作盆栽茶花基質。土壤配製:山泥土(種作物的熟化紅壤土)50%,木屑或食用菌渣40%,餅肥粉或牲畜糞和磷肥粉10%,三者拌勻,澆水適量裝袋熟化,夏秋20天以上,春冬30天以上,這種土壤不僅疏鬆通氣,還能保肥保水,適合茶花生長發育。

光照

大白山茶需要合適的光照,但是又怕高溫烈日直射。 春季、秋末時將山茶花要移到見光多的陽台上或地面,接受全天光照,促使植株生長發育,促使它花芽分化,花蕾健壯。進入夏天陽光最為強烈,就要將花盆移到見光背陽、通風良好的環境中養護,也可以移到北邊陽台上或南邊陽台內下邊蒔養,還可以用75%遮陽網,從上午9時到下午5時將植株蓋好,避免烈日直射,引起葉面創傷或小株枯萎,有條件的將山茶移到陽棚下安全越夏。

溫度

溫度是大白山茶生長的重要條件之一。大白山茶喜歡溫暖,生長最宜的溫度為18℃至25℃,相對濕度60%至65%。 茶花的生長,春梢一般在3月中下旬萌動,4月份開始抽芽,5月中下旬形成頂芽,停止生長,逐漸分化出葉芽或花芽,從花芽形成直到開花要180天至240天。夏梢在7月下旬萌動,至9月上旬停止生長。大白山茶雖然耐低溫,但遇寒潮侵入,氣溫驟然下降0℃以下或又遇上乾燥西北大風,就會引起嫩枝凍害,花蕾受凍害則枯萎,為此,就將花盆移到背北向南處養護,使它安全越冬。

澆水

大白山茶葉片多,葉片面積大,蒸騰作用快。大白山茶喜歡濕度較大氣候,也喜濕潤的土壤。因此,要給盆栽茶花補足水分,在春秋生長季節每天澆水1次,在夏天特別是「三伏天」每天早晚各澆水1次,如果地面乾燥還要向花盆的地面和周邊澆水或噴水1次至2 次,保持一定的空氣濕度,植株就生長茂盛。同時,注意因澆水多,而且大多數家庭都是澆自來水,天長日久花盆的土壤就會鹼化。為此,在澆水時,每月補澆0.5%至1%硫酸亞鐵水,也可以採用5%至8%食用酸醋液,對葉片進行噴施。大白山茶喜歡濕潤的土壤,但又怕花盆內積水,在下雨天如果盆內積水,必須及時排除,以免根系浸泡在水中悶死、腐爛。

施肥

大白山茶是喜肥花卉,因為樹勢健壯,葉片較多,花期也較長,因而需肥量也多。在施肥過程中,施足液肥,結合換盆施足長效肥,根據花盆大小,每盆施3克至80克腐熟餅肥粉或曬乾雞鴨糞,放到盆底下與底土拌勻。根據植株生長時期,增施有機肥。除冬夏最冷最熱時外,每月施1次至2次腐熟枯餅水,其施肥方法:將盆邊土壤扒開2分左右,將液肥施入溝內即用土壤覆蓋,避免發生異味。也可以將腐熟的餅肥粉施在盆邊與盆土拌勻,讓花卉慢慢吸收。城市花友可以上花市購買花卉專用肥,既衛生又安全。為使大白山茶生長更好,在山茶花生旺盛期,每月要進行1次至2次根外施肥,以0.2%至0.3%磷酸二氫鉀和1%至2%的植物生長素噴施葉片。施肥的原則:宜輕不宜重,宜淡不宜濃,宜少不宜多,必須堅持薄肥勤施的方法,特別是不要施生肥。

季節養護

大白山茶喜歡生長在空氣適度流動的環境中生長,最喜愛微風吹動,它喜東南風帶來的水汽,但怕西北風和大風,而使水分蒸發過快,大白山茶供求失去平衡,株葉也易損傷,造成植株落蕾落花現象。冬季大白山茶要放在避風向陽環境中養護,並有一定溫度和濕度。春秋季節要將花盆移到陽台,使它通風透光,受微風搖動,這樣不僅植株生長良好,也有利於花芽分化,花蕾生長發育,還能減少病蟲害的發生。通過多年的實踐表明,適度通風,適宜光照,能起到預防病蟲害的作用。[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