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大白艦隊英語:Great White Fleet)是美國海軍歷史上一支作戰艦隊的常用暱稱。1907年12月16日至1909年2月22日,大白艦隊依照總統西奧多·羅斯福的命令,完成了環球航行[1]

大白艦隊分為兩個支隊,由16艘戰列艦以及各種護航艦組成。羅斯福希望通過這個艦隊來展示美國快速增長的軍事實力和美國藍水海軍的實力。在加強國際條約執行力和保護海外控股的願望下,美國國會劃撥了資金以建立美國的海上力量。這支海軍部隊一開始僅擁有90小型船舶,其中超過三分之一由木船組成,但它迅速成長為包括了新的現代化鋼鐵戰鬥船隻的艦隊。這些船的船體全都塗成白色,因此獲得了「大白艦隊」的稱號。

目錄

背景和目的

在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執政晚期,他派遣的16艘美國大西洋艦隊的戰列艦完成了一次環球航行。這次航行從1907年12月16號開始,到1909年2月22號結束。所有艦隻都被漆成了象徵海上和平的白色,船頭則裝飾着紅白藍三色的橫條[2]。這些艦船就是日後人們所熟知的大白艦隊。

這次艦隊部署的目的是多方面的。表面上看,這支艦隊訪問許許多多的國家和港口的目的是為了展現美國的友好。從這一方面講,這次航行並不是史無前例的。從19世紀開始,海軍的禮節性拜訪變得常見,這些訪問往往和當地君主的慶典及其他外國的慶典是同時進行的。隨着民族主義的萌芽,這些訪問也越來越重要。1891年,法國的一支大型艦隊訪問了俄國的喀琅施塔得,與此同時,兩國進行了一些談判。儘管法國俄國的敵對狀態在那時已經持續了近30年,這次訪問的重要性不可小覷,因為沙皇尼古拉二世在3年後與法國簽訂了同盟協定。隨着海軍的規模逐漸擴大,海軍慶典的時長大大增加,內容上更加精緻,也更為頻繁。美國從1902年開始加入到這些活動中,當時羅斯福邀請德國皇帝威廉二世派一支海軍中隊訪問紐約。從那之後,美國海軍收到了來自英國法國德國的海軍慶典邀請。

除此之外,大白艦隊的航行向美國及整個世界證明了美軍在打贏美西戰爭並獲得關島菲律賓群島波多黎各後,已成為重要的海上軍事力量。然而,這並不是美國海軍從那場戰爭後第一次對展示自己的軍事力量躍躍欲試。1906年的阿爾赫西拉斯會議的主要目的是調解法國與德國因第一次摩洛哥危機而生的紛爭。在會議期間,羅斯福命令8艘戰列艦繼續駐紮在地中海。大白艦隊表明,美國海軍可以憑藉海軍力量的強大展示,和平地控制海洋。這也印證了海軍上校阿爾弗雷德·賽耶·馬漢的海權論鑑於日本在1905在對馬海峽海戰中大敗俄國艦隊後,一躍成為重要的海上軍事力量,從某種程度上講,大白艦隊的部署是美國傳遞給日方的一個訊息:美國海軍可以部署在世界的任何一個地方,即使是從大西洋的港口出發,也足以保護美國在菲律賓群島及太平洋地區的利益。這個姿態利用了舊金山市的反日遊行所造成的戰爭恐慌。羅斯福把這次艦隊部署當作一次把美國公眾的注意力從1907開始的經濟大蕭條中轉移出來的機會,他支持和鼓勵愛國主義,告訴美國人民他將給日本好好上一課,教會日本怎樣「以禮相待」。 羅斯福的決定來源於對財政專家的信任,他們指出日本在日俄戰爭中已經消耗盡了一切,至少在十年內,他們都沒有能力應對其他戰爭和衝突。當美軍艦隊駛過太平洋,日本的政界人士意識到,《羅脫-高平協議》確定的美日兩國東亞勢力範圍和利益分配將不再有效,雙方在東方的權力平衡已經開始改變。 這次航行也為美國提高艦隊的海上作戰能力提供了一次機會。美國國會在其通過的一份船隻建造的撥款法案中指出,美國早期的船舶如奇爾沙治號戰艦, 伊利諾伊號和緬因號,主要是用于海防。而之後建造船舶如弗吉尼亞號(和康涅狄格號時,美軍吸取了美西戰爭的教訓,把它們設計成具有「最大可行速度和最大活動半徑」的船隻。 它們是具有遠程作戰能力的現代化戰艦。儘管如此,美國在美西戰爭中得到的經驗有限。

視頻

大白艦隊 相關視頻

美軍海軍,西奧多·羅斯福號航空母艦的日常
尼米茲級航母4號艦「西奧多·羅斯福」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