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石山
大石山,位于苏州市虎丘区通安镇南,是阳山的余脉,高80多米。山中原有云泉庵,上临秀石,下傍清泉,庵以山下泉而得名。大石山以山秀、泉清而出名,清代叠石名家戈裕良以它为蓝本堆造了环秀山庄的假山。山下有泉两泓,一名云泉,其石互错,水自石中泄纳一小池内;一石井,名钵盂泉,水清味冽。[1]
中文名: 大石山
位 置: 苏州市西北郊,虎丘区通安镇
所属山系: 阳山
海 拔: 80余米
目录
地理位置
大石山位于阳山北麓,地处虎丘区通安镇境内。
地名典故
明《长洲县志》:“阳山,……箭缺迤北,连山不断,卒发于大石,石涌出如莲花,横从若干步,跨以石梁,下可通人。”
自然地理
大石山为阳山北麓余脉,位于通安镇南树山村戈家坞内,面积不足0.2平方公里。
旅游文化
大石山,位于通安镇南,是阳山的余脉,高80多米。
大石山位于苏州高新区树山村。背靠阳山,危岩峻峰,环秀叠翠,远远望去,犹如挺拔在阳山半山坡的一朵巨莲。元、明以来,大石山胜名鹊起,不知吸引来了多少文人墨客,在此赋咏题刻,因而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化遗产。天公也似乎特别青睐大石山,所有山林之美,概由此山承之,清泉、奇石、秀木,都让它占全了;幽、奇、险、古,名山的四字要诀,它也一字不落。明代戈裕良游览大石山后依照大石山原型构筑了世界文化遗产环秀山庄。《浒墅关志》、《阳山志》等记载了大量古人留下的有关大石山的诗词歌赋、民间传说。
旧时有大石八景,曰:拜石轩、招隐桥、宜晚屏、毛竹磴、玉尘涧、青松宅、杨梅岗、款云亭。大石山的秀色更是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的青睐作诗题字,有著名的“大石联句”。现在还存有“大块文章”、“夕照岩”、“仙桥”和“仙坪”等摩崖石刻.。游大石山以夏至时节为最佳,此时山前山后的杨梅已熟,树树如火如云,游人可大饱口福。附近树山村保持着原始生态,山上盛产茶叶、翠冠梨,还可品尝农家饭。
大石山素享“独步江南,天然画本,尺辐千里”之誉。
清嘉庆年间,大石山来了一个中年人,是专门来看大石山之石的。他叫戈裕良,是一位叠山大师。这位叠山大师最近有点烦,因为环秀山庄的主人请他叠一座假山。按理,对于大师级的叠山专家来说,这是小菜一碟,因何犯愁?原来环秀山庄很小,手脚施展不开,而更令人为难的是这个园子的历史。这儿是五代吴越广陵王钱元璙的金谷园、北宋朱长文的乐圃、明万历大学士申时行宅、清乾隆刑部侍郎蒋楫府邸,这种园子惹人注目,叠的假山容易遭受非议,戈裕良不得不格外慎重。
正在戈裕良愁眉不展的时候,有朋友建议他,不如到大石山转一转。于是,戈裕良来到了大石山,一来就不想走了,他在山中一连盘恒了半月,画了厚厚一叠草图,才满怀信心地回到城里。
环秀山庄大厅前的假山叠成了,峥嵘峻峭,奇峰兀立,崖峦耸翠,深壑曲涧,形态逼真,结构严密,真是“山形面面看,景色步步移”,名冠江南,被誉为“苏州三绝”之一。很少有人知道,这是戈裕良把大石山搬来并浓缩的结果。
这首诗描画出了一幅大石胜景图。岳岱对大石山的描绘则是:“循径以入,茂林幽涧,若将迷焉。行渐深,有台,至是少憩。仰望楼阁,胜不能图。攀登而上,即之。有长松美竹,列映石门。有佛阁轩亭,皆因宜构架石上。前临深壑,松竹森郁于下,太湖远峰,可收一望。”
吴宽称大石山为“东南一奇”,并撰《阳山大石岩云泉庵记》,曰:“仰见石势欲堕,举足甚恐,入门竹林幽茂,薜荔满墙,僧缘崖架木,有小屋在石下,益奇。”诵读这些诗文,不由得使人心向往之。王鏊说大石山“俨如大比廷朝,冠冕森万笏”,山峰像大臣上朝时捧着的笏版,“又如御林军,戈剑罗劲卒”,又像刀枪剑戟全副武装的将士,大石山真是气派非凡。 《浒墅关志》:“大石峰涌出山腰如莲花。”
大石山危岩峻峰,环秀叠翠,远远望去,犹如挺拔在阳山半山坡的一朵巨莲。游大石山,从山脚拾级而上,可登山腰平台,平台一侧凌空,一侧巨岩壁立,一股清泉沿岩壁汩汩而下,落入壁下石池,这便是著名的云泉了。这平台上本是云泉古寺原址。石壁前,有一横石挑出,形似桂林的象鼻峰,横空出世,使人叹为观止。这半山岩壁前的石桥,确使人有过桥便是仙界的想象,因此就有了“招隐桥”的名称;站立桥边,真有飘飘欲仙之感。平台之东,有石桌、石凳、石磴、石牖、石龛,都是以山岩的天然形状而命名。在这静寂如世外,云烟半缠绕的山腰,能举子对枰,不是神仙也神仙了。天桥西下侧,有一线天可供登临,此是古人利用山的天然裂缝加工成台阶而形成的通道,仰观山道崎岖陡直,具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其险峻,可想而知,攀登其上,就如步上了登仙丹梯,真有“云衢幽邃”之叹。出一线天,就登上了大石顶峰。此时,下瞰乃林海苍苍,西望则笠泽茫茫。在登山途中,蓦然发现一处摩崖,上镌“仙坪”二字,定会怦然心动。回头再看走过的游线,会觉得自己一步步走进了仙境。
视频
苏州大石山:独步天下的一处湖石假山的蓝本,高度只有80多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