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紅袍花椒
大紅袍花椒 |
中文名稱:大紅袍花椒 拉丁學名:Piperis Dahongpao 別稱:大紅袍 界屬:植物界、花椒屬 門綱:被子植物門、雙子葉植物綱 目科:無患子目、芸香科 分布區域:陝西等地 |
大紅袍花椒,性味 辛、溫,有小毒,麻。 成分:果含揮髮油 (為檸檬烯、枯醇、香葉醇等)、淄醇,不飽和有機酸。 別名: 香椒、大花椒、青椒、青花椒、山椒、狗椒、 蜀椒、川椒、紅椒、紅花椒、大紅袍我國華北、華中、華南均有分布。山西省運城(風陵渡)中條山、陝西韓城、河南省伏牛山、太行山栽培較為集中,鄢陵各處均有栽植。 南美洲也本來就有一些品種在野外生長。
目錄
形態特徵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3-7m,莖幹通常有增大皮刺;枝灰色或褐灰色,有細小的皮孔及略斜向上生的皮刺;當年生小枝被短柔毛。奇數羽狀複葉,葉軸邊緣有狹翅;小葉5-11個,紙質,卵形或卵狀長圓形,無柄或近無柄,長1.5-7cm,寬1-3cm,先端尖或微凹,基部近圓形,邊緣有細鋸齒,表面中脈基部兩側常被一簇褐色長柔毛,無針刺。聚傘圓錐花序頂生,花色大多為白色或者淡黃色,花被片4-8個;雄花雄蕊5-7個,雌花心皮3-4個,稀6-7個,子房無柄。果球形,通常2-3個,果球顏色大多為青色,紅色,紫紅色或者紫黑色,密生疣狀凸起的油點。花期3-5月,果期7-9月。
產地
大紅袍花椒,韓城所產則以"穗大粒多、皮厚肉豐、色澤鮮艷、香味濃郁、麻味適中"而久負"中華名椒"之盛譽。1994年榮獲全國林業名特優新產品博覽會"優良產品"獎。1998年榮獲中國農學會"高產優質高效農產品"認證書。2000年被國家林業局首批命名為"中國名特優經濟林花椒之鄉"。[1]
栽培史
歷史悠久的韓城花椒,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栽培歷史。據明萬曆35年(即公元1607年)《韓城縣誌》論土產中就有"境內所饒者,惟麻焉、木棉焉、椒焉、柿焉、核桃焉"的描述。清康熙42年(即公元1703年)《韓城縣續志》也有"西北山椒,迤邐溪澗,各原野村墅俱樹之,種不一,有大紅袍……遠發江淮"的描述。
改革開放以來,韓城歷屆市委、市政府把發展花椒優勢產業作為興韓富民的戰略任務來抓,歷經20多年的不懈努力,建成了縱貫全市中部淺山台塬區的百里三千五百萬株花椒基地,花椒產量突破1500萬公斤,年收入突破3億元。全市11個鄉鎮已成為花椒專業化生產鄉鎮,195個行政村成為花椒生產專業村;全市擁有栽植超過千株的花椒種植大戶2萬戶。
1996年申報的"韓城大紅袍花椒基地建設"於1998年被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列入第二批全國高產優質高效農業標準化示範區計劃項目。
2000年着手申報的"韓城市花椒產業化開發建設"於2003年被國家計委列入國家山區經濟產業化示範項目。韓城已成為全國規模最大、產量最高、效益最好的花椒生產基地縣(市)。
生態習性
喜光,適宜溫暖濕潤及土層深厚肥沃壤土、沙壤土,萌櫱性強,耐寒,耐旱,抗病能力強,隱芽壽命長,故耐強修剪。不耐澇,短期積水可致死亡。[2]
栽培技術
於處暑後從生長健壯、結果多的中年樹上採集充分成熟、顆粒飽滿的果實,采後陰乾取出種子,切忌曝曬,以免影響出苗率。
秋、春兩季均可播種,但以秋播為佳。秋季土壤墒情好,出苗率高而整齊,且種子不需貯藏。具體時間以10―11月為宜。
大紅袍花椒種子種殼堅硬油質多,播前必須進行脫脂處理。用種子重量1%的洗衣粉水浸泡2d,撈出反覆揉搓,拌以草木灰即可下種。
大紅袍花椒幼苗頂土能力弱,忌深播,覆土厚度2―3cm。播種後必須用腐熟的有機肥或麥糠覆蓋2―3cm,有利於保墒,防止板結,提高出苗率。
大紅袍花椒園應建在山坡中下部的陽坡或半陽坡,忌山頂風口。純椒園株行距一般為3m×4m溝坡地椒樹株行距應因地制宜,一般2.5m×3.5-4m;梯田埝邊花椒樹株距一般為3-3.5m。
春、秋兩季均可栽植。春栽宜晚,應在椒苗芽苞即將萌動或開始萌動時進行;秋栽在晚秋至立冬時進行;雨季栽植應在雨後立即搶墒進行。春、秋栽植,栽後必須澆好水,秋栽還應培土堆防寒。雨季要搶墒,栽植苗木要打泥漿,用郭氏鍬法栽植(鍬開縫,苗木靠壁,腳踏),一般成活率也可達95%以上。
施肥一要早,二要飽。果實採摘後應立即施肥,以有機肥為主,混合N、P肥一次施足。幼樹每株施農家肥5―10kg,尿素0.5―0.15kg,P肥0.1―0.2kg;6―7年生樹,每株施農家肥15―20kg,尿素0.5kg,P肥1―2kg。花期、果實膨大期要酌情施化肥,以提高坐果率和促進果實生長。
澆好越冬、萌芽、果實生長期三次水。應配合施肥澆水,以充分發揮肥效,促進植株生長發育。7月上旬以後應停止施肥、澆水,以免二次生長,影響果實發育和枝條越冬。
生長季節要及時中耕除草,一可破除板結,保墒蓄水,二可避免雜草與花椒樹爭水爭肥。
定干50―60cm,不宜過低或過高,過低不便管理,過高不利於樹體生長和樹冠擴大。
整形以自然開心形為主,一般留主枝5―7個,每個主枝上再選留2―4個側枝。結果樹修剪以疏為主,疏除病蟲、交叉、重疊、密生、徒長枝,去強留弱,交錯占空,做到樹冠內外留枝均勻,通風透光,立體結果。
危害大紅袍花椒樹生長的主要蟲害是蚜蟲、花椒天牛、綿粉介殼蟲等。防治蚜蟲可用氧化樂果2000倍液,也有用煙葉熬製的土農藥噴灑,效果都很好;防治綿粉介殼蟲的農藥有速撲殺、介殼靈、介霸等;防治天牛主要是直接向其隧洞插入毒簽。主要病害有鏽病和褐斑病,其防治措施主要是及時噴灑多菌靈等。[3]
主要價值
藥用
【來源】本品為芸香科植物青椒(香椒、青花椒、山椒、狗椒)Zanthoxylum schinifolium Sieb. et Zucc.或花椒(蜀椒、川椒、紅椒、紅花椒、大紅袍)Zantho xylum bungeanum Maxim.的乾燥成熟果皮(花椒)及種子(椒目)入藥。秋季採收成熟果實,去除雜質曬乾。與種子分開備用。
【相關藥材】浪葉花椒 花椒簕 石山花椒 毛葉花椒 樗葉花椒皮 野花椒根 野花椒葉 野花椒 大葉花椒莖葉 大葉花椒
【製法】
花椒:除去椒目、果柄等雜質。
炒花椒:取淨花椒,照清炒法(附錄Ⅱ D),炒至有香氣。
【性狀】
青椒:多為2~3個上部離生的小蓇葖果,集生於小果梗上,蓇葖果球形,沿腹縫線開裂,直徑3~4mm。外表面灰綠色或暗綠色,散有多數油點及細密的網狀隆起皺紋;內表面類白色,光滑。內果皮常由基部與外果皮分離。殘存種子呈卵形,長3~4mm,直徑2~3mm,表面黑色,有光澤。氣香,味微甜而辛。
花椒:蓇葖果多單生,直徑4 ~5mm 。外表面紫紅色或棕紅色,散有多數疣狀突起的油點,直徑0.5~1mm,對光觀察半透明;內表面淡黃色。香氣濃,味麻辣而持久。
【鑑別】
取本品粉末2g,加乙醚10ml,充分振搖,浸漬過夜,濾過,濾液揮至約1ml,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花椒對照藥材2g,同法製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5μl,分別點於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正已烷-醋酸乙酯(4: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紅色熒光主斑點。
【含量測定】
照揮髮油測定法(附錄Ⅹ D)測定。
本品含揮髮油不得少於1.5%(ml/g)。
【性味歸經】辛,溫。歸脾、胃、腎經。
【功能主治】溫中止痛,殺蟲止癢。用於脘腹冷痛,嘔吐泄瀉,蟲積腹痛,蛔蟲症;外治濕疹瘙癢。
【用法用量】3~6g。外用適量,煎湯熏洗。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
食用
果皮含有揮髮油,油的主要成分為檸檬烯(Limonene)、枯醇(Cumic alcohol)、香葉醇(Geraniol)。此外並含有植物甾醇及不飽和有機酸等多種化合物。
1. 花椒氣味芳香,可除各種肉類的腥膻臭氣,能促進唾液分泌,增加食慾;
2. 有研究發現,花椒能使血管擴張,從而能起到降低血壓的作用;
3. 服食花椒水能驅除寄生蟲。
一般人群均能食用,孕婦,陰虛火旺者忌食。
烹調用途:為四川菜使用最多的調料,常用於配製鹵湯、醃製食品或燉製肉類,有去膻增味作用。亦為"五香粉"原料之一。
1. 炒菜時,在鍋內熱油中放幾粒花椒,發黑後撈出,留油炒菜,菜香撲鼻;
2. 把花椒、植物油、醬油燒熱,澆在涼拌菜上,清爽可口;
3. 醃製蘿蔔絲時放入花椒,味道絕佳。
花椒味辛、性熱,歸脾、胃經;
有芳香健胃,溫中散寒,除濕止痛,殺蟲解毒,止癢解腥之功效;
主要治療嘔吐,風寒濕痹,齒痛等症。
據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花椒堅齒、烏髮、明目,久服,好顏色,耐老、增年、健神。"
花椒始見載於《詩經》。古代常將花椒與酒配製,稱作椒酒。《齊民要術》多次提到用於調味。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明確指出"其味辛而麻"的特點。此麻現已形成四川風味的一大特色,並為廚師所廣泛應用。
1. 過多食用易消耗腸道水分造成便秘;
2. 花椒以籽小、殼淺紫色的為好;
3. 花椒受潮後會生白膜、變味。保管時要放在乾燥的地方,注意防潮;
4. 炸花椒油時油溫不宜過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