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荒
大荒,(1930年01月02日~2003年08月01日)原名伍鳴皋,別號虛谷、金鈴子、伍厚枝。曾任陸軍軍官及國中教員。著有長篇小說《有影子的人》及《夕陽船》,堪稱最早反省戰爭本質之作。短篇小說《火鳥》、《無言的輓歌》寫普遍人性,仍時時洩露非戰情緒。散文集有《在誤點的小站》等四冊。詩集《存愁》通集是政治禁忌時代,個人危懼的證詞。《剪取富春半江水》榮獲中山文藝獎。劇詩《雷峰塔》曾改編為歌劇演出。[1]
目录
學經歷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專修科畢業。曾任陸軍士兵、中尉軍官、國中教師。1951年起,大荒對新文學發生濃厚的興趣,並開始嘗試習作與投稿。1955年與唐靜予等創辦《現代文藝》月刊(1955年1月~?),1972年加入「創世紀」詩社。
文學風格
大荒的創作文類有詩、散文、小說和劇本。在詩創作上,強調「長詩追求氣勢,短詩追求氣韻,而以主題『事件』為骨」。他曾把民間傳說《白蛇傳》,改編成長篇詩劇《雷峰塔》,為現代詩的內容與形式,尋求嶄新的方向。在小說創作上,鄧禹平言「簡勁,強力,貼切,率直」是大荒展現的四個重要特點。在散文創作上,早期充滿生命的哀傷,洋溢激動不安的情緒,自《山水大地》後,除了作者所「鍾情的大自然、難捨的戀舊癖還在」外,題材更形擴大,觀察更加細膩,呈現出雄渾的新境。詩評家沈奇曾謂大荒創作歷程「深入生命的各個時空,以良知、救贖、歷史情懷與現實關切為精神底背,以詩的方式對時代的文化狀況和生命狀況,作出深層次的介入和指涉。」而余光中對其得獎作品「感性生動,知性深沉」的評語,作為大荒創作的總評,似不為過。[2]
作品
- 《存愁》 大荒 十月出版社 1973年3月 詩
- 《臺北之楓》 大荒 采風出版社 1990年9月 詩
- 《第一張犁》 大荒 臺中市立文化中心 1996年5月 詩
- 《剪取富春半江水》 大荒 九歌出版社 1999年3月 詩
- 《大荒短詩選》 大荒 銀河出版社 2002年6月 詩
- 《在誤點的小站》 大荒 天華出版社 1978年5月 散文
- 《春華秋葉》 大荒 采風出版社 1979年11月 散文
- 《山水大地》 大荒 爾雅出版社 1986年6月 散文
- 《巨人的行李》 大荒 華欣文化中心 1991年7月 散文
- 《有影子的人》 大荒 皇冠出版社 1965年8月 小說
- 《火島》 大荒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67年4月 小說
- 《夕陽船》 大荒 十月出版社 1968年10月 小說
- 《無言的輓歌》 大荒 大西洋出版社 1970年 小說
- 《雷峰塔》 大荒 天華出版社 1979年7月 劇本[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