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街
內容簡介
小說以美國中西部草原上的戈弗普雷里鎮為背景,通過女主人公卡洛爾·米爾福德在小鎮上的經歷,深刻地揭示了美國鄉鎮毫無生氣、枯燥乏味的生活,並生動地刻畫了小鎮中產階級唯我獨尊、保守愚昧的市儈作風。卡洛爾出身於法官家庭,父母早亡,是個美麗、聰敏、充滿活力的姑娘。大學畢業後,她不甘心在安閒中消磨青春,嚮往到社會上干一番事業。她先到芝加哥學習編寫圖書目錄,後又到聖保羅市立圖書館工作,了解到不少有關工會、女權和礦產國有化的事。3年後,她認識了比自己大十幾歲的戈弗普雷里鎮的醫生威爾·肯尼科特。兩人相愛,一年後便結了婚,卡洛爾隨丈夫來到了大草原上的戈鎮。一進戈鎮,大街上雜亂無章的店鋪,蒼蠅亂飛的旅館,充斥着淫蕩歌曲的酒店以及既土氣又驕傲的鎮民使卡洛爾大失所望,她立志改變小鎮的現狀和風尚,她決心從精神方面和物質方面展開自己的計劃,她想從改造自己重金錢的丈夫入手,給他讀點詩歌,可他並不感興趣。她滿腔熱情參加了戈鎮上流社會仕女們的「芳華俱樂部」、「婦女讀書會」,可是發現這些婦女只是為了附庸風雅,譁眾取寵,根本不懂文學。為了改變戈鎮,她主張改建市政廳,辦好圖書館,親自導演和演出蕭伯納的劇本,改善農婦休息室,主張民主平等,提倡消滅蚊蠅,積極組織體育活動。可她的這些主張和行動都為戈鎮的愚民即市儈為代表的保守勢力所不容,視她為異端,暗中監視,造謠中傷。她的努力受到冷遇和敵意。在孤軍奮戰中,她發現幻想當「藝術家」的瑞典小裁縫埃雷克與自己志趣相投,是改革戈鎮的骨幹力量,倆人在不知不覺中相愛。但在丈夫的干預和保守勢力的重壓下,埃雷克被趕出了戈鎮。在孤獨、迷惘、苦悶、絕望中,她憤然帶着兒子出走到華盛頓。在那裡,她大開眼界,結識了各種人,經歷了不同的事,最後認識到她逃出戈鎮是一種怯懦的行動,奮發鬥爭才是她的天職。而且她也認識到,真正的敵人是隱藏在「上等社會」、「家庭」、「教會」、「國家」、「政黨」等冠冕堂皇名詞後的規章制度。兩年後,她回到戈鎮丈夫的身邊。這時生下了一個女兒。小鎮還是一成不變,卡洛爾決定從小事做起來改造住宅。她把希望寄托在女兒身上。希望在2000年時,女兒能看到偉大的未來:全世界工人將聯合起來,人類飛船正飛向月球。她雖未成功,但能聊以自慰的勝利正如她自己所說:「我也有成功的地方,儘管我一生中屢遭失敗,但我從來沒有對自己的理想嘲笑過,也沒有假裝自己好象走得很遠。我始終不承認大街是個盡善盡美的地方,我始終不承認戈鎮比歐洲還要偉大,還要高貴!我始終不承認象洗碗碟那樣的工作,就會叫天底下的所有婦女都心滿意足!也許我這一仗打得不夠漂亮,但我至今仍然忠於自己的信仰」。
小說準確細膩地描繪了美國生活。作品以小見大,用諷刺的手法針對整個美國社會淋漓盡致地刻畫了西部小鎮小市民的種種醜態,是美國各地城鎮,各條大街陋習惡風的生動縮影,這就使作品更加寓意深長。在刻畫人物性格上,作者用清新、細膩、生動、逼真的文筆,塑造了一個個具有強烈現實感和濃郁人情味的人物,如主人公卡洛爾、肯尼科特醫生、五金店老闆薩姆·克拉克等。《大街》不愧為反映20世紀美國生活的一部成功之作。
作者介紹
辛·劉易斯(SinclairLewis,1885—1951),生於美國中西部明尼蘇達州的索克鎮。童年在索克鎮的生活,為他以後的創作提供了很好的資料。耶魯大學畢業後,曾擔任過記者、助理編輯、編輯等職務。1916年開始專門從事寫作。1920年,《大街》的問世使他一舉成名。1930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他是美國第一個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劉易斯晚年僑居歐洲。主要作品有《我們的雷恩先生》、《求職》、《大街》、《巴比特》、《埃羅史密斯》、《艾爾默·甘特利》、《多茲沃恩》、《不能在此發生》、《王孫夢》等。
相關信息
名著是書籍中的精華。它標誌着人類認識發展的水平,影響乃至支配人們的思想和行動,影響乃至支配社會的各種實踐活動[1]。《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在浩如煙海的書籍中,篩選出價值高、作用大、影響廣的一萬部名著,把它們匯集一起,根據科學文化知識體系的區別和聯繫加以分門別類,並逐部作出精要的詮釋。可以說,這是對科學文化的一次總結,是一項很有價值的科學文化建設工程。這部辭典是一部很有用的工具書[2]。
視頻
大街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2017年,有哪些科技著作值得一讀?《連線》雜誌為你推薦這些!,搜狐,2017-12-26
- ↑ 工具書是一種按某種體例編排的專供查找特定資料而不是供系統閱讀的書籍,道客巴巴,2012-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