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選帝侯號戰列艦
大選帝侯號戰列艦(德語:SMS Großer Kurfürst)是四艘國王級戰列艦[1]的第二艘艦,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服役於德意志帝國海軍。該艦於1911年10月進行龍骨架設,1913年5月5日下水,並於英德交戰前幾天,即1914年7月30日正式編入公海艦隊。其名稱取自霍亨索倫王朝的勃蘭登堡選帝侯——腓特烈·威廉的尊稱。大選帝侯號在五座雙聯裝炮塔中裝備有十門305毫米50倍徑速射炮,且最高航速為21節(39千米每小時;24英里每小時)。
連同她的三艘姊妹艦——國王號、邊境總督號和王儲號,大選帝侯號在戰爭期間參與了艦隊的大部分軍事行動,其中包括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爆發的日德蘭海戰。艦隻在日德蘭受到了猛烈的炮火襲擊,但並未嚴重受損。它在1917年9月和10月的阿爾比恩行動期間則負責炮擊俄國海軍的岸防。大選帝侯號在其服役生涯中也遭遇過一些意外:曾與國王號及王儲號相撞、數次擱淺、被魚雷擊中一次以及觸及水雷一次。
隨着德國戰敗和在1918年11月簽署停戰協定,大選帝侯號與大多數公海艦隊的主力被英國皇家海軍扣押在斯卡帕灣。艦隻被解除武裝並僅保留了基幹船員,同時同盟國開始就《凡爾賽條約》的最終版本進行協商。至1919年6月21日,即條約簽署前的前一天,海軍少將路德維希·馮·羅伊特作為被扣押的艦隊指揮官,下令全數鑿沉己方艦隊,以確保英國無法強占艦隻。但不同於其姊妹艦,大選帝侯號在1938年被打撈上岸報廢,隨後於羅塞斯拆解。
目錄
建造及設計
大選帝侯號是以「腓特烈·威廉選帝侯號代艦」(Ersatz Kurfürst Friedrich Wilhelm)作為臨時代號在漢堡的伏爾鏗船廠建造,生產序列為4。艦隻是在1911年10月進行龍骨架設,並於1913年5月5日下水。在下水儀式上,普魯士王子奧斯卡親臨現場為艦隻命名。由於歐洲的政治緊張局勢在1914年中期加劇,最終的建造工作被提前,因此首次船塢試驗在7月15日進行,舾裝工作則在30日完成,使它得以在同一天被編入公海艦隊[2]服役。大選帝侯號共花費了德意志帝國政府4500萬金馬克。
大選帝侯號的標準排水量為25796噸,而在全作戰負載時,最大排水量可達28600噸。其全長為175.4米,有29.5米的梁寬和最大9.19米的吃水深度。大選帝侯號由3套AEG-伏爾鏗蒸汽渦輪機驅動,每套負責控制一個螺旋槳軸及輸出44483匹軸馬力(33171千瓦)的最大功率,最高速度則為21.2節(39.3千米每小時;24.4英里每小時)。蒸汽由運作在16個水密艙室內的3台燃油及12台燃煤的舒爾茨-桑尼克羅夫特式(Schulz-Thornycroft)細管徑三鍋筒水管鍋爐提供。艦隻能夠以12節的速度航行最多8000海里(15000公里)。額定船員編制為41名軍官和1095名士兵。
大選帝侯號在五座雙聯裝炮塔中裝備有十門305毫米50倍徑速射炮作為主炮:其中艦艏和艦艉各有兩座以超射布局的炮塔,另一座則單獨布置在兩個煙囪之間的艦舯。它的副炮系統則包括十四門150毫米45倍徑速射炮、六門88毫米45倍徑速射炮以及五門500毫米水下魚雷發射管——其中一門分布在艦艏,兩邊舷側各兩門。艦隻的主裝甲帶有350毫米厚。甲板為30毫米厚,主炮塔和前司令塔則裝甲有300毫米厚的鋼板。
視頻
大選帝侯號戰列艦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國王」級戰列艦:德國竟然缺錢了! ,戰艦世界 ,2016-09-01
- ↑ 悲壯自沉斯卡帕灣:一戰後德國公海艦隊的最終結局 ,搜狐,2018-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