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大阳泉古八景

大阳泉古八景阳泉古村,山势嵯峨,水流澹逸,自然环境得天独厚,可谓桃源胜境。《山西通志》卷七“景致”部分就记载平定州(清代以来,阳泉境域大多属平定州所辖)八景为:冠山雨过帽石烟凝清泉浸月红楼晚照阳泉春色白岸秋霜五渡平波双林古寺[1]

[]

“文昌古庙”景址在大阳泉村东南方向的“不老围”高地上,现为 阳泉五中宿舍楼前。

  坐落在村东南一里许的文昌古庙,周围是“山路远谁到,石田平可耕”的层层梯田。文昌庙属塔楼式建筑,占地不多却高耸入云,非常醒目壮观,它结构严谨,形制古雅。庙分上下两层内供身着绿袍的文昌帝君和执笔捧斗的 魁星。它是大阳泉村的 标志性建筑。可惜至今还没有找到它的文字资料,史料记载只有一个传说而已。祖传此庙是一个手艺十分精湛,名望极高的工匠承揽的。人们只记得他姓冯,都称他为冯 揽头,据说冯揽头不用吊线,便可修成一座精美的 垂花门楼。在修文昌庙时更是露了一手令人惊奇的绝活,当文昌庙修到第二层快完工时,主持人觉的第二层不够敞亮不够高,希望二层加高,此时的柱梁斗拱均已固定,四面砌砖业已完成,冯揽头面无难色, 镇定自若,调动人力,土打土闹,进行 高空作业,在不拆动一砖一瓦的情况下,硬是将低柱换上了高柱子。冯揽头在文昌庙“ 偷梁换柱”的故事,在乡里传为美谈。

  “饮马坑泉”:景址在原木材公司院内。

  平定州志记载:“阳泉, 泉源有五,一在村南涧中俗称饮马坑。”

  饮马坑泉在村南琼瑶山谷地,地处平地漾水, 激浪扬花,清澈碧透,冬暖夏凉;人们将此泉挖坑蓄水,上面加上方形井石,坚固耐用,形状美观.村中流传着一首古诗:

  夏夜聚"龙宫",眺望关帝祠;

  静听铃铛声,知是赤兔饮。

  此诗是说:夏日天气炎热,夜间人们就到村南的 五龙宫门口去纳凉, 月光下琼瑶山上关帝祠隐约可见,在夜深人静时,可听到马的铃铛声响,那就是 关公的赤马在坑边饮水。这首小诗说出了饮马坑泉的来历。

  “节孝牌坊”景址在村街心广场,广育祠后墙东边。

  节孝牌坊立在广育祠和义学堂之间的巷口,村里人把牌坊叫成牌楼,这条巷也因巷口立有牌楼而叫成 牌楼巷。

  “节孝牌坊”宽4米,高约5米,两根高约3米多、边宽0。4米的方形沙石柱,四周雕边,竖立在雕琢考究的石坐上,石柱上方两根横梁中镶嵌着长3米宽0。5米的 青石板。顶上有木制的牌匾,竖写着“ 节孝坊”一个大字。节孝牌坊上有 栏板,昂头,斗拱来烘托修饰,显得古朴大方幽雅壮观,成了村内街巷的一个 靓点。

  节孝坊由平定州官出资修建。据平定州志载文“大阳泉村增生白呈懿,配室延氏,二十三岁夫亡,遗孤甫四岁,孝养姑翁,教子成立逾七旬,旌表建坊。”这个节孝牌坊是为表彰白延氏而立。

  修建牌坊的时间,大约是清雍正五年(1727)此时的白延氏之子白介已是岁进士,其侄白环也在 浙江嘉兴府任 同知。旌封当在情理中。

目录

基本内容

  阳泉 古村,山势嵯峨,水流澹逸,自然环境得天独厚,可谓桃源胜境。阳泉古村历史悠久,名人学士到此览胜,触景生情,留下许多动人诗画,为景增辉。阳泉古村历代皆是平定州屈指可数的文化名村,村内外可供观赏的景点颇多。昔日曾经是州府所推崇的一些景观,随着时光的流逝,以各种原因永远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把这些令人称赞却再也看不到的景致搜集整理后,定名为“大阳泉古八景”它包括阳泉春色、帽石烟凝、石瓮生风、栖云道院, 登云日楼、文昌古庙、 饮马坑泉、 节孝牌坊。

  大阳泉古八景,虽现今已不复存在,但谈论和回忆古八景的状况:一,可使游人进一步了解古村文化,也可供世人茶余饭后絮谈;二,可按古八景之方位去寻觅,能缅怀景点的昔日风光;三,通过追忆各景观昔日的风貌,希望引发人们的暇想和深思,倘若有人使古景观重现,当为意外的惊喜;四,成为古村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为 漾泉文化增添光彩。大阳泉古八景概况如下:

  “阳泉春色”景址在阳泉古村西谷,现在 大阳泉村寨垴西端的孔家湾以西一带。

  阳泉春色是平定州八景之一,在民间流传着一首无名氏诗曰:

  此地从来先得春, 桃红柳绿竟鲜新;

  有时雨过山添翠,长是溪流水皱鳞。

  似语野花开灼灼,唤人小鸟叫频频;

  回头更是 南峰胜,青霭葱葱岱岳邻。

  这是摘自《阳泉史话》中对“阳泉春色”的介绍,文中通过无名氏诗,向人们展现出阳泉春色的特点是:山清水秀,景美春早。

  “帽石烟凝”:景址在 狮子山蒲台石处,它也是平定州境八景之一。《 平定州志》载有无名氏诗:

  有 石如山翠且高,无端 烟霭四时包;

  晚云似练笼梳髻,夜雨如纱映 绿袍。

  淡抹远山青缕缕,寒分五渡水漕漕;


  今朝喜得攀跻乐,骐马归来胜驾獒

  诗中描述了云雾在帽石处的烟凝现象和烟凝时见到的近景和远景。

  “石瓮生风”:景址在狮子山 北峰垄边,《平定州志》上载有石瓮生风 五言绝句:

  霜林响流钟,积雪萦回栈。

  习习来清风,自觉冷然善。

  这是清代吴安祖在嘉庆十六年来平定始任平定知州后,游历平定名山大川而选定了平定州境古八景,石瓮生风就是平定八景之一。

  诗中描述了作者冬游北峰垄所见到的石瓮生风景观和感受。

  “栖云道院”:景址在大阳泉村 张穆故居一带。

  金代的栖云道院,以 艺术风格独到,景色清秀宜人称著。元初大诗人 元好问,多次在此住宿,写有“宿栖云道院”五言律诗一首,此诗以“阳泉西谷”的标题选入《平定州志》艺文志内。

   方外复方处,倏然心迹清。

  开窗纳山影,推枕得溪声。

  山路远谁到,石田平可耕。

  霜林不嫌客,留看景峥嵘。

  随着元好问诗的广泛传颂,栖云道院也声名远扬。由于古栖云道院早已不复存在,其遗址就有了争论,我觉得张穆的论述符合情理就引来供大家参考。

  张穆在《自题小栖云亭并序》文中有:“余家阳泉山庄为金栖云道院,元遗山所谓:开窗纳山影,推枕得溪声者也。有亭翼然,高出林梢,浙人 张世荦榜曰:“卧云” 先大夫及余兄弟皆尝读书于此,每欲易"卧"为"栖",以先世旧题,未敢辄更也。”金代的栖云道院毁于元末的 地震之灾。

  “登云日楼”:景址在村北寺沟岭上,现为北岭 锅炉房大院内。

  清代雍正《山西 通志》载文:“在州西北十五里阳泉村, 元仁宗怀孟来过此处, 吕思诚撰碑。光绪版《平定州志》60卷4页上载文:云日楼:在州西北阳泉村,元仁宗来自怀 孟尝经其上,吕思诚撰碑。”两个文献资料大同小异;都记录了元仁宗曾来云日楼上观看过阳泉春色。 元顺帝时吕思诚曾来云日楼,登顶观景,并为云日楼撰写碑记。云日楼大约在道光年间倒塌。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