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大雪兰

中文名称 大雪兰

拉丁学名 Cymbidium mastersii Griff. ex Lindl.

别称 棕根兰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纲 单子叶植物纲

目 微子目

科 兰科

亚科 兰亚科

族 树兰族

属 兰属

种 大雪兰

命名者及年代 Griff. ex Lindl., 1845

大雪兰(学名:Cymbidium mastersiiGriff. ex Lindl.):附生兰。假鳞茎似茎状,包藏于宿存的叶基内。生于林中树上或岩石上,海拔1600-1800米。分布于中国、锡金、印度、缅甸、泰国。有栽培,具有较高的园艺价值。

目录

形态特征

大雪兰是附生植物;假鳞茎延长成茎状,一般长10-30厘米,不断延长,最长可达1米以上,完全包藏于两列排列的叶基之中,在下部叶基附近发出根,偶尔在近基部处可见小植株。叶随茎的延长而不断长出,可达15-17枚或更多,带形,近革质,长24-75厘米,宽1.1-1.7(-2.5)厘米,先端不等的2裂,裂口中央有1尖凸,关节位于距基部 3-6(-10)厘米处。

花葶1-2个,从下部叶腋发出,近直立,长25-45厘米;总状花序具2-5朵或更多的花;花苞片三角形,长2-5毫米;花梗和子房长4.5厘米;花直径6-6.5厘米,不完全开放,有香气,白色,外面稍带淡紫红色,唇瓣中裂片中央有一黄色斑块连接于亮黄色的褶片,偶见紫红色斑点;萼片狭椭圆形或宽披针状长圆形,长4.5-5.5(-6)厘米,宽1-1.5(-2)厘米,先端常渐尖.

花瓣宽线形,长4.2-5厘米,宽7-10毫米;唇瓣长圆状卵形,长4-4.5厘米,3裂,基部与蕊柱合生达3-4毫米;侧裂片直立,宽约8毫米,稍围抱蕊柱,上面有微毛;中裂片较小,中央至基部有一密生短毛的斑块,边缘波状;唇盘上2条纵褶片下部分离,上端汇合为一;蕊柱长约3.5厘米;花粉团2个。

蒴果梭状椭圆形,长约4厘米,宽2.5厘米。花期10-12月。

产地生境

生于林中树上或岩石上,海拔1600-1800米。产中国云南西北部、南部至东南部。锡金、印度、缅甸、泰国也有分布。模式标本系栽培植物。在中国云南腾冲、保山地区栽培甚久。乡民多用于牛粪栽培,生长良好,故又有“牛屎兰”之称。据说有素心变异。

生长习性

兰花一般生长在深山幽谷的山腰谷壁,透水和保水性良好的倾斜山坡或石隙,稀疏的山草旁,次生杂木林阴下。或有遮阴,日照时间短或只有星散漏光的地方。空气湿度大且空气能流通的地方,有时也生于山溪边峭壁之上。

兰花宜种植于空气流通的环境。性喜阴,忌阳光直射,喜湿润,忌干燥,15℃至30℃最宜生长。35℃以上生长不良。5℃以下的严寒会影响其生长力,这时,兰花常处于休眠状态。如气温太高加上阳光曝晒则一两天内即出现叶子灼伤或枯焦。如气温太低又没及时转移进屋里,则会出现冻伤的现象。

兰花是肉质根,适合采用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壤土,排水性能必须良好,应选用腐叶土或含腐殖质较多的山土。微酸性的松土或含铁质的土壤,pH值以5.5-6.5为宜。

兰属介绍

描 述:Cymbidium Sw. 兰属,兰科,约40种,主要分布亚洲热带与亚热带地区,少数见于大洋洲与非洲,我国有20种及许多变种,其中不少被广泛栽培,如墨兰C. sinense (Andr.)Willd.,建兰C. ensifolium(L. )Sw.,春兰C. goeringii(Reichb. f. )Reichb. f. 及蕙兰 C. faberi Rolfe等都有悠久的栽培历史,为园艺珍品。陆生兰或附生兰,极罕为不具绿叶的腐生兰,多半有假鳞茎;叶成簇,近基生,通常带状,极少为椭圆形而具柄;花葶从叶丛中抽出;总状花序具多花或少有减退为单花;花中等大;唇瓣3裂,具2条纵褶片;蕊柱较长,稍向前倾;花粉块2,近球形,蜡质,有裂隙,生于共同的花粉块柄上,有粘盘[1]

参考来源

  1. 兰属Cymbidium,植物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