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鞍
歷史
台灣清治末期至日治初期,大鞍地區為一街庄,稱為「大鞍庄」,隸屬於沙連堡。該庄北與筍仔林庄為鄰,東與小半天庄為鄰,東南與勞水坑庄為鄰,南邊為山坪頂庄,西邊為田仔庄、大坑庄。
1901年(日治明治三十四年)11月,全台廢縣廳改設二十廳,該庄隸屬於斗六廳。1903年(明治三十六年)6月,該庄編入「林圮埔區」,隸屬於南投廳。1909年(明治四十二年)10月,合併二十廳為十二廳,林圮埔區改隸屬於南投廳。1920年(大正九年),全台地方制度大改正,廢十二廳改設五州二廳,該庄改制為「大鞍」大字,隸屬於臺中州竹山郡竹山庄。1931年,竹山庄升格為竹山街。
聚落
本地區發展較早的聚落有崩山坪、豬仔藔、山豬肉頭、復興藔、水堀、鹿藔、下山等,在日治期初期的官方地圖上已有記載。此外,本地區尚有肉桶湖、竹子寮、水哮、龍尾等聚落。
學校
交通
鄉道投49線(大人凍林道、頂林路、大鞍林道)是竹山至龍鳳峽的道路,大致經過本地區西部及南部。由該道路向西北可前往田子東南部、大坑並止於鄉道投48線路口;向東南可前往勞水坑東北部的龍鳳峽並止於鄉道投51線終點路口。